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1981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較1-10月提高0.2個百分點。電信業務總量完成57844億元,同比增長139.2%,增速較1-10月回落0.6個百分點,11月當月增速為134.9%。業務收入增幅低于3%,而業務量增長卻接近140%。實際上,這種量收持續背離的趨勢下,分月度看業務量的增長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應該說,業務量增長放緩和收入增長下降,已經成為困擾通信行業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兩個難題。
一、量收背離和資源不足,雙重壓力已到來
對通信行業來說,2018年雖然收獲了暴增的用戶,收獲了暴漲的流量,但是并沒有收獲到應有的營業收入,部分省市區的營收甚至還出現了同比負增長。從某種程度上講,通信行業有收了面子,丟了里子的嫌疑。在后4G時代,流量價值持續貶值的情況下,運營商該怎么應對因網絡承載過大、用戶增長和業務創新不足而帶來的收入增長壓力呢?
用戶規模和用戶DOU雙雙大幅增長,也給網絡承載帶來巨大壓力。用戶DOU從去年11月底的2.39GB/月已經提升到11月末的5.79GB/月,增幅超過142%。另外,僅今年1-11月份移動電話用戶凈增超過1.4億戶,4G用戶規模累計增長超過1.6億戶。如此高度的用戶DOU匹配到暴增的用戶身上,最終都是要體現在運營商的網絡管道中。各種非全量數據已經在不斷印證,運營商的基站和傳輸承載并未出現而且也不可能年內出現超過100%的增長。業務量和資源量增長的不對稱性已經在加速網絡資源不足的到來。而且在5G網絡大規模建成并且大量用戶遷轉到5G網絡之前,這種網絡資源不足的壓力或將難以緩解。
二、延展流量概念,降低4G網絡承載壓力
現階段,運營商的業務協同已經比較充分,比如固移捆綁、專線與信息化業務捆綁等。在提速降費監管和行業內無序競爭下,包括寬帶、專線和4G流量的單價都已經越來越低,比如類似中國電信大推“9元大王卡”不斷向下試探流量盈虧點。此時在用戶規模增長受限、網絡資源增長受限、用戶業務量增長受限的情況下,運營商僅僅依靠買流量已經很難幫助其實現營收正向增長。當前通信行業的業務創新乏力,而且即便有創新也大多屬于培育市場階段,短期內對營收的貢獻不會明顯。怎么才能把有限的持續降價的流量賣個好價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