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說:“目前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超過8.17億,互聯網已成為文化作品傳播的重要渠道。京劇藝術亟須利用5G發展契機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以創新的方式增強藝術效果,拓寬傳播渠道,煥發新的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三是建立“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平臺”。建立面向全球傳播京劇藝術的“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平臺”。國內及全球京劇票友可以在線觀看我國各個流派的京劇經典劇目、演出視頻,以及了解最新演出等信息。
五是加強“5G+京劇”的人才培養。要加強針對“5G+京劇”的教育工作,云服務器租用,在京劇學校開設互聯網公共課程,培養既熟悉移動互聯網又懂京劇藝術的創新型人才。建議支持京劇院校與互聯網企業聯合設立相關培訓機構,國家在辦學資質審批、資金、稅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和優惠政策。
針對京劇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張建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要成立專門機構。由全國政協京昆室等部門牽頭,組織京劇表演藝術家以及熟悉信息技術的年輕一代京劇工作者,成立“5G+京劇”工作組,探索利用5G、AR、VR、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使戲曲表演更有臨場感、沖擊力、互動性,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贏得更多的受眾群體。
二是實施京劇藝術大數據庫建設和京劇藝術數字博物館工程。把建立京劇藝術大數據庫、數字博物館作為國家一項文化工程,將上個世紀初至當下京劇各個行當、各個流派的藝術珍品,京劇名家的代表作、演出劇目、選段、音配像,收入大數據庫,并建設數字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近年來,國家對京劇藝術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演出資金扶持、演出服換新、推動戲曲藝術進校園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張建國說,但是傳統戲曲藝術與互聯網高科技手段融合還沒有到位,希望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國劇,讓國劇變得更時尚,讓更多青年人喜歡上國劇。
據張建國介紹,免備案主機,去年全國兩會,他就結合自身職業提出了“互聯網+京劇”的概念,今年的提案又發出了“抓住5G時代機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烈呼吁。今年61歲的他沒有離互聯網太遠,每次演出前的排練、彩排以及演出過程,他都會拍一些視頻素材上傳到抖音等短視頻客戶端,用他的話來講,這既是對京劇本身的熱愛,也是對京劇傳播的熱衷。
張建國所在的國家京劇院每年都有一臺新劇目奉獻給觀眾,助力戲曲走進百姓、貼近生活,而他本人也憑借蘇武、嵇康等角色獲得了梨園內外的一致好評。他說:“當傳統戲曲套上馬車即將出發時,更希望有5G、AR、VR、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予以保駕護航。”
“京劇作為傳統戲曲有著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大多劇目不僅弘揚正能量,還能讓更多的人樹立‘仁義禮智信’高尚的道德節操。”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張建國在接受《人民郵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京劇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但近年來,京劇藝術面臨著失傳與萎縮,保護、弘揚與傳承京劇藝術刻不容緩。
談到當前京劇藝術發展亟須互聯網高科技支持的具體原因時,張建國認為,一方面原始資料匱乏,需要大數據進行整合。由于早期記錄手段的缺失,許多京劇藝術資料沒有留存,僅存的一些珍貴資料還零散地存放在四處。京劇藝術資料的搶救、留傳和數字化刻不容緩。同時,京劇有關數據的獲取、梳理都有一定困難,較多優秀京劇資源未能上傳到互聯網,數據資源分割嚴重,難以共享。這就需要大數據、云計算來進行后臺支撐。另一方面,京劇傳播和表現方式陳舊,需要新一代網絡進行傳播弘揚。京劇目前的傳播渠道主要是舞臺表演、電視、電臺,賣座率及收視、收聽率較低,需要借助網絡社交媒體進行廣泛傳播。
四是進行京劇藝術傳播的移動端開發和應用。移動端可具備以下功能:第一,京劇藝術海量資源的搜索查詢;第二,開設京劇教學直播間,由藝術名家在線直播,為廣大網民表演京劇名段,或針對“唱、念、做、打”等基本功,進行線上互動教學,網民可以通過移動端支付,付費在線學習;第三,推出京劇票友在線表演等具有“吸粉”能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