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將是5G商用的元年,然而在經歷了4G時代數據業務“增量不增收”的窘境之后,市場上對5G的實際需求、應用模式等一直存在爭議。在近日舉行的“5·17電信日大會”上,中國信科集團副總工程師,亞洲服務器租用,大唐移動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映民博士詳細剖析了5G發展的驅動力和真正價值所在。
“5G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大數據、眾連接、場景體驗,5G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相應場景的聯合多維度信息通信服務。”王映民說,“簡單地說,5G是面向場景連接的系統。”
5G的主要驅動力
王映民指出,5G發展的驅動力主要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在互聯網迅速興起的本世紀初,“PC+有線網絡”是主要應用模式,當時移動通信正處于2G時代,業務重心放在了移動語音通話上面。后來3G、4G的大規模商用,讓人們認識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基于移動網絡的多媒體數據通訊大行其道。到了5G時代,大帶寬、低延時、廣連接不僅能讓過去的移動互聯網業務體驗更好,還為4K/8K視頻、VR/AR、無人駕駛等很多依賴這些特性的創新業務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另一方面,5G對物聯網的發展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王映民表示,人們很早就開始使用物與物的連接,只是受無線網絡容量、連接數量、帶寬、時延等方面的影響,一直未能取得大的發展。5G網絡可以支持每平方公里內100萬個連接,帶寬、時延也可以根據需要予以充足的保障,因此可以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王映民告訴記者,相對于此前的移動通信網絡,5G有三個方面的拓展。一是在網絡空間(社會形態)方面,兼顧增強移動寬帶(eMBB)和物聯網(IoT),將人類社會與物理世界連接得更加緊密;二是商業模式(使能技術)方面,不僅面向個人用戶,還向垂直行業應用進行拓展;三是研發模式(產業生態)方面,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通信范疇,而是將IT、CT深度融合,為客戶提供“平臺化”、“軟件化”和“智能化”的服務。
“在三個方面的拓展作用下,5G將成為大數據、云計算、AI的基礎支撐,并使能垂直行業應用創新,對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王映民說。
場景連接是關鍵特征
王映民強調,5G并不僅僅是4G的簡單升級,它的真正價值在于針對不同的場景,提供相應的聯合多維度(用戶、環境、活動等)信息通信業務服務。比如針對汽車、運輸與物流、健康與保健、智能城市與公用事業、農業、媒體和娛樂、工業物聯網等場景,5G產業鏈已經提供了大量的應用解決方案和實例,其中許多應用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
基于場景的業務和應用,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新技術來開發應用方案,包括移動通信、物聯網、大數據、社交網絡、定位系統以及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等。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聯盟(NGMN)已經為5G在七大場景中的應用提出了多個維度的技術需求,包括數據速率體驗、端到端時延、終端密度、電池、覆蓋、移動性、定位、適應性、遷移性、成本、貨幣化等等。“也就是說,為了滿足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5G需要提供上述多個維度的技術能力。”王映民說。
王映民表示,對于一個特定的場景來說,研發5G應用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即用戶、環境和資源、業務和應用。比如用戶的活動性質和內容,對應用的質量要求;應用場景所處的地理環境、網絡狀態、能源消耗、環境參數等;場景中涉及的終端等級、常用網絡應用和數據業務的種類等。此外,5G“面向場景”不僅是指要基于場景去設計、實現和應用5G,5G本身也要具有感知、適應場景的能力。
歸納起來,王映民認為面向場景連接的5G網絡需要具備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場景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二是支持多元異構環境、融合應用,從而充分滿足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三是將通信、計算、存儲融為一體,突破傳統網絡的性能極限。
軟件化、智能化
為了適應多種不同的應用場景,5G產業鏈發展出了一系列軟件化、智能化技術,比如NFV/SDN、智慧終端、端到端網絡切片、先進的多天線技術、靈活的空口設計、場景感知、資源的智能管理、高精度定位、邊緣計算、基于場景的安全技術、SiIP(硬件IP)+SoIP(軟件IP)等。
關于NFV/SDN、智慧終端、端到端網絡切片、多天線技術的討論非常多,相關的技術方案也已經實用化。關于高精度定位,基于5G網絡的技術將會不斷演進以實現厘米級的定位能力,為智慧物流、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等場景提供保障。邊緣計算MEC方面,5G標準中已經制定了用戶面功能下沉方案,提供了統一靈活的網絡架構。王映民表示,目前基于標準MEC架構可以實現10ms以內的端到端網絡時延,可以很好地支持車聯網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