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4G時代一樣,5G標準空前統一,5G手機依然是全網通,運營商如何擺脫同質化競爭?
核心網是關鍵
以全球首商用的韓國5G為例,三家運營商同時在3.5GHz頻段上以100MHz左右的連續帶寬建網,幾乎同樣的網絡覆蓋、速率和資費,怎么才能做到服務差異化?
背后的秘密武器是——核心網。
韓國運營商A很“狡猾”,在5G建網初始就著手改造核心網架構,完成了 控制面和用戶面分離(CUPS) ,并將用戶面下沉到邊緣節點,實現分布式的核心網架構,使內容和服務更接近用戶側,從而縮短業務響應時間,打造差異化的服務體驗。
2019年4月,在韓國三家運營商同時宣布5G商用之時,這家運營商冷不丁地對外宣布,已在全韓國建設了8個分布式邊緣節點,而競爭對手僅有兩個集中式的核心節點。
韓國運營商A(右)與競爭對手(左)核心網分布對比
得益于分布式的核心網架構,韓國運營商A的5G網絡時延可低至10ms,而傳統集中式核心網架構下的網絡時延高達30-40ms,從而可優于競爭對手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比如,可為用戶帶來真正的沉浸式VR體驗,秒刷網頁…...
韓國5G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 面向5G大帶寬、低時延業務,在運營商之間的無線接入網能力差距不再明顯的現實下,基于用戶面下沉的分布式核心網架構是提升運營商的競爭力的關鍵。
但硬幣是有兩面的,低時延和網絡成本成反比,時延越低,體驗越好,可成本越高。這種與電信網絡過去秉承的中心化概念背道而馳的分布式演進路線,意味著要新部署數量眾多的邊緣數據中心,帶來的技術與成本挑戰不可小覷。
挑戰在哪里?怎么破?
挑戰 性能挑戰
邊緣節點是分布式的云基礎設施,在靠近用戶側實時處理多樣的5G大帶寬、低時延業務,要求高性能的虛擬機/容器,在一些特定業務下,基于x86的通用硬件在性能上能不能滿足需求?
在摩爾定律失效下,面向未來十倍的用戶面流量增長,x86服務器在轉發性能上能否滿足需求?能耗更高的通用硬件會不會帶來更高的運營成本?有限的機房空間能否容得下“堆砌式”的通用硬件?
對于所有上述這些問題,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恐怕只能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機房改造挑戰
考慮成本因素,邊緣數據中心將利舊部署于CO等傳統電信機房,但傳統地市及以下的電信機房當初并非按IT數據中心標準設計,在面積、供電、承重、制冷等方面與數據中心有很大差距,這需要對傳統CT機房進行IT改造。
據統計, 約有40%的傳統CT機房受限于建筑承重和供電能力,無法按照IT標準進行改造;約有1/3的一般機房,機房面積在100平以內,園區機房一般在40-60平,最多只能預留2個機柜數量。
傳統CT機房改造投資要花多少?
能耗成本挑戰
一提到數據中心,你立馬會想到很多指標,比如服務器數量、處理器數量、機架尺寸、占地空間等,但數據中心管理人員最常用的一個指標是----能耗。
今天,網絡大部分的電費支出來源于數據中心和基站,而邊緣節點恰似這兩者的結合,不難想象,這不僅需在建設初期對傳統CT機房進行供電系統改造,后期運營的電費支出同樣令人憂心。
過去幾十年,受益于摩爾定律,能效每10年提升100倍,但如今這一趨勢同樣在放緩。在功耗/成本恒定的情況下,亞洲服務器,CPU核數已很難大幅提升,限制了性能提升。從產品應用看,CPU單位成本性能不但上升緩慢,單bit功耗下降也趨緩慢。
面向未來10倍的數據流量和計算需求,能效跑不贏bit增長必然消耗更多的電力,增加OPEX支出。
運維成本挑戰
與基站和中心機房一樣,未來絕大部分的邊緣節點都是無人值守的,通用硬件的性能瓶頸會不會導致后期擴容和維護更加頻繁?會不會導致維護人員疲于奔命于故障處理,增加運維成本?
邊緣節點意味著CT和IT技術融合,這不僅會增加維護量,還要求運維人員具備CT和IT技術綜合能力,而要掌握CloudOS、配套交換機、存儲等整系統維護技能的難度大,這會不會再次增加運維成本?
列了這么多挑戰,到底該怎么辦?
怎么破? CPU供應鏈多樣化降低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