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19年1-5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報告。報告顯示,電信業務收入增速繼續放緩,香港服務器租用,移動用戶增長數為負增長。雖然近兩年,業界一直討論通信行業進入下行趨勢,但沒人會認為通信行業會下滑到負數境地。在這個數據公布的前兩天,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就在MWC19上海展上透露:“整個行業今年前5個月收入增長基本處于停滯,中移動甚至出現負增長。”楊杰公開“揭底兒”,并明確表態“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對應工信部的數據,通信行業這樣的“慘狀”還是讓業界大為震驚。
其實,通信行業進入下行階段已有五六年的時間,10年前就有人提出通信行業增量不增收的問題,只不過當時移動通信還在高速發展,市場由增量向存量轉換的過程中,巨大的業務增量讓人們并未意識到下滑的危機。看一組數據:2013年,電信業的業務量增幅和業務收入增幅之間相差了6.9%,到2014年擴大至17.1%,2015年為30.7%,2016年為48.6%,2017年(至11月)為65.7%,2018年為134.9%。6年間,差距擴大了近20倍。
對于如此現狀,楊杰認為,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流量紅利快速釋放,行業發展簡單依靠規模和量的增長已經很難。楊杰主動站出來揭行業之“底”,確實需要勇氣。但總得有人揭開這個“鍋蓋”,不然,繼續捂著,對行業發展極為不利,特別是在全力發展5G的當前,揭開通信行業已經“難以為繼”的窘態,有利于整個行業放下架子,以低姿態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借助移動通信和寬帶的發展,通信行業20年來一直高速發展,靠規模經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這些成績背后,卻是通信行業一直以來的粗放式經營。發展到今天,正如楊杰所言,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增量變存量時,問題就出來了。近5年來,通信業的收入增幅一直在降低,流量紅利非但沒讓運營商“扭虧為贏”,反而更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
去年還在中國移動當副總的劉愛力,針對通信業粗放式經營、過度競爭的現象在上海展上發表了著名的“湯一碗”的言論,引發了業界的熱議。今年中國移動一把手更進一步揭開通信業進入負增長的“窘相”,自揭“家丑”。強大如中國移動也已經扛不住行業下行的壓力,只能說明通信行業確實到了發展枯竭的地步。
如何應對這一問題,這么多年來業界專家出了不少的“方子”,但基本都是對癥不對藥。其中最為根本的一個原因,筆者認為是運營商一直放不下“高增長”的心態,在經營思路上出了問題。移動通信高速發展,巨大的人口紅利讓運營商依靠粗放經營就能“躺贏”,慣性思維使得在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流量經營向價值經營轉變的過程中,運營商失去了方向。楊杰作為運營商高層,對行業變化看得很清楚,對于現狀,直言是“揭丑”,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再不改變整個行業思想意識,怕是要出大問題了。
楊杰說,信息通信業現在面臨“4個轉變”: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加速轉變,信息通信技術從助力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向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加速轉變,基礎電信業務從規模經營向基于規模的價值經營加速轉變,信息通信市場從“要素”競爭向“要素+能力”競爭加速轉變。面向萬物智聯時代,電信運營企業只有看清形勢變化、順應新一輪產業變革趨勢,才能加快轉型發展、更好擔當歷史使命。
形勢是看清楚了,但如何“順應”依舊是難題。對運營商來講,5G是希望,也是困局。如果還沉溺在追求數量與規模的思維里,傳統運營商只能加速死亡。因為在5G時代,將會出現很多的“小運營商”,這些面向垂直行業、新業態下的新型運營商,其發展模式、經營思路、服務方式顯然迥異于傳統運營商,他們將會蠶食傳統運營商的市場,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新主人。
延伸閱讀:行業觀察:搶奪5G“C位” 三大運營商各有所長
不敵三大運營商,廣電抓住華為作救命稻草,走差異化5G電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