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2019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中國移動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利潤雙下滑,其余兩家運營商的營收也陷入微增甚至停滯狀態,行業整體呈現負增長態勢。
隨著傳統通信業務市場日趨飽和、流量業務的價格杠桿持續失效,行業“寒冬”悄然而至,運營商接下來要走的路將更加艱難。面對主營收入下降的壓力,運營商將如何負重前行、順利“越冬”,實現逆勢增長?
運營商負增長背后的隱憂
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三大運營商營收負增長已成事實。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1-6月通信業累計營業收入771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0.2%,其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營運收入同比下降了0.6%、2.8%、1.3%,負增長的背后是運營商不得不面對的發展經營瓶頸。
用戶新增逼近天花板
截至2019年6月,三大運營商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15.9億戶,同比增長5%,云服務器租用,其中4G用戶規模為12.3億戶?,F有用戶量已觸及全國人口“天花板”,人口紅利即將殆盡,三家運營商用戶增長愈發乏力。當移動用戶數超過全國總人口數,以及基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限制,新身份證用戶已經相當稀缺,凈增數量日益緩慢已屬必然。
以中國移動為例,在移動通信市場增量用戶發展上,無論是橫向與友商對比,還是縱向與自身對比,中國移動都呈現出顯著的減弱態勢。
傳統通信業務增收乏力
隨著網絡、產品、資費等同質化加劇,通信市場趨高飽和,傳統通信業務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弊端凸顯——收入結構單一、增收日漸乏力,傳統業務已遇到增長瓶頸。首先,OTT業務迅猛發展,市場跨界競爭日趨嚴峻,語音業務逐漸被替代,收入增長陷入困境;其次,傳統業務增量不增收的現象加劇。
在傳統業務中,運營商主要通過流量收入的提升來彌補語音等收入的下降,,但隨著增收主動力的流量增長即將見頂及提速降費的進一步深入,流量對于整體收入的支撐幅度明顯減弱。移動業務已從語音轉向流量的爭奪,激增的用戶量及有限的網絡負荷形成了遏制移動業務發展的天然屏障,這使得流量的增長并非肆無忌憚。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554億GB,同比增速由一季度129.1%降至107.3%;其中,手機上網流量達552億GB,占移動互聯網總流量的99.6%,同比增速由一季度133.2%降至110.2%。在4G/5G換擋期,流量依然是三大運營商的主要增收動力,但拉動效益會持續減弱,逐步進入微增甚至下滑通道。隨著提速降費深入開展,用戶使用的流量仍會增長,但不足以彌補流量資費下降所帶來的缺口,運營商在為用戶提供實惠的同時,盈收必定會受到影響。隨著戶均流量的增長及APRU值的下降,運營商增量不增收的困境愈發明顯,單純依靠流量增長來拉動效益的運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增收壓力進一步加劇。
新業務的發展尚未成規模
在通信市場增收重壓下,為突破傳統業務的發展桎梏,運營商紛紛將運營重心轉向新業務。被寄予厚望的ICT、IDC、物聯網等在內的新興業務呈現出快速增長之勢,新業務的營收貢獻能力逐漸增強。新業務發展勢頭強勁的中國電信,其新業務收入占比達服務收入的55.4%,拉動服務收入增長5.7%,其中DICT和物聯網業務合計拉動服務收入3.0%(IDC和云業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1.0%和93.2%,物聯網收入同比增長52.0%)。這些作為增收新動能的業務,未來將成為中國電信主要的收入來源。
然而除中國電信外,新業務在其他兩家運營商的收入結構里雖有提升但所占比例較小,仍未成規模,仍處于起步階段。例如,中國聯通產業互聯網收入達到1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但僅占其整體服務收入的13%。中國移動雖DICT業務拿下136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同比增長47.3%,物聯網收入達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8%,但相較于其營運收入3894億元人民幣來說,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可見,在新興業務市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目前無法與中國電信抗衡,更別提與外部互聯網企業進行爭搶。此外,物聯網并未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呈現爆發式增長,由于缺乏有效的收費模式、迅猛發展的規模量及不被壓降的價格,物聯網收入尚未真正轉變成增收的新動力。
運營商“越冬”之路初探
通信行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已成為運營商必須改變經營思路的催化劑,在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增收阻力的情況下,三大運營商積極發揮各自優勢紛紛轉型,以抵抗通信市場的重壓,突破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