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季來臨,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推出“漫游地查詢”,幫助返工人員與社區企業溝通。除對個人的大數據服務之外,電信大數據在抗擊疫情中,已經發揮了基礎支撐作用。
電信大數據都能做什么?
1月26日,武漢市披露,近500萬人離開武漢,還有900多萬人生活在城市里。那么這500萬人都流向了哪里?
中國擁有16億手機用戶。通過電信大數據,可以統計分析全國特別是武漢和湖北等重點地區的人員動態流動情況。
據介紹,通過對于武漢、湖北人員流出情況的大數據分析,已及時對相關地區發出疫情態勢預警。目前正值節后返程高峰,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三大電信運營商啟動了對重點城市的人員流動分析,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表示,電信大數據來源于公眾通信網絡中的基礎數據,一般可以分析到區縣級流動和分布情況。結合衛生防疫等其他部門數據,可以進一步對確診、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群的分布等進行分析研判。
電信大數據的背后是如何工作的?
“利用電信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是一個新事物”,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表示,疫情發生后,工信部組織成立電信大數據支撐服務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三大電信運營商董事長分別為副組長。
工信部還設立專家會商機制,邀請兩院院士擔任顧問,共同研討三家電信企業數據該怎樣聯動,跨網分析如何進行,香港服務器,如何構建相關模型,包括建模、算法、人工智能等。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都建立了大數據平臺,實現對全網信令數據的統一采集、分析處理。
中國聯通介紹,大數據方面目前有600人的專業團隊,疫情發生后又專門成立一支疫情防控大數據團隊。截至2月13日,中國聯通已經建立了“區域人口流動”等13個大數據模型,開發了基于人口流動的疫情防控、風險預報等大數據平臺,向各級疫情防控部門交付3017份數據分析報告。
大數據能預測疫情拐點嗎?
韓夏表示,運用大數據防控疫情,云主機,資源統籌還需加強。在實現對疫情的風險評估和精確預測研判方面,還需要醫療、氣象、人口等專業領域的協同,才能進一步發揮大數據分析的支撐服務作用。
基于電信大數據分析模型,可實現人員流動和分布情況、城市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地區物資資源情況的綜合研判,但對人們所關注的疫情“拐點”,單憑電信大數據是不夠的。
“需要綜合各方面的數據和因素,以及醫療等相關專業分析模型,電信大數據是其中的重要數據來源之一”,劉多表示。
電信大數據分析會泄露個人隱私嗎?
目前電信大數據只向部省兩級聯防聯控機制提供相關數據,不向公眾開放。
韓夏介紹,目前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統計分析,提供人員分布、流動和區域預警等信息,都是基于大量網絡信令而形成的統計性大數據,不涉及普通人群的個人信息。
韓夏還表示,從底層處理看,按照最小化原則收集數據,并在數據流轉、使用等各環節設計了數據防攻擊、防泄露、防竊取等安全防護技術手段,例如部署了加密機、漏掃系統、數據庫審計系統等,確保相關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