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運營業的成長態勢正不絕惡化,當下互聯網OTT應用替代傳統通信業務好像已成定局,令業界頭疼不已的“鉸剪差”效應也是有增無減。來自工信部2015年通信運營業的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27.5%,而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僅增長了0.8%,也就是說,海內三大運營商的2015年依舊是“增量不增收”的緊日子。
然而,我們不能將運營商遭遇的成長逆境完全歸罪于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顛覆性創新,事實上,整個信息社會都在邁向一個全新的汗青階段,云計較、物聯網以及“互聯網+”等新業態都在極力擁抱傳統行業,在這一非凡的厘革期,包袱底層網絡傳輸和業務承載的電信運營商一定將碰著一系列的競爭和挑戰。
如何化解運營逆境,成為三大運營商當下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中國聯通網絡技能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博士匯報《通信世界》記者:“業務創新鼓舞著傳統電信網絡革新,海內三大運營商對此已有共鳴,將來網絡的轉型方針總體而言可歸結為2個方面:本領晉升和本錢低落。至于運營商何時才氣徹底實現網絡轉型,就要看業界的刻意有多大。”
傳統電信網絡遭遇的四大挑戰
今朝,海內運營商的傳統電信網絡普遍面對四大挑戰,包羅網絡局限、流量模式、設備替換、網絡智能化等。
首先,網絡毗連和流量敦促網絡局限快速增長。就在方才已往的2015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同比增長了103%,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到達389.3M;而另一方面,牢靠互聯網利用量也同比增長了20.7%.互聯網中不絕富厚的業務單位和大容量的視頻內容都需要運營商的主干網絡不絕拓路,而伶俐都市以及萬物互聯所建議的物理網應用也在快速推進,有研究機構預測,將來10年全球估量將會有100~200億個實物通過傳感器實現互聯。
其次,業務云化和終端虛擬化顛覆網絡全局流量模子。傳統通信網絡的流量模子主要是網絡終端節點之間的通信,而互聯網屬于漫衍式陳設,網絡中的大流量往往依賴于熱點,無法預知,這與現有的電信網絡陳設并不匹配。與此同時,數據中心的云化和業務的虛擬化,也使得網絡架構中“東-西向”流量不絕增加,這與傳統的“南-北向”流量模子相悖。
再次,專有網絡和專有設備極大增加網絡策劃壓力。由于電信網絡設備門檻較高,具備電信級設備提供本領的只有少數幾家設備商,且所供產物也多為專用設備,無論是系統迭代照舊設備替換都要面對大量事情。而運營商仍在遵循“提出需求-成為尺度-廠家支持-局限陳設”的創新周期,一項創新從提出到最終陳設往往需要3~5年的時間,相較于互聯網規模的日新月異,這種演進速度顯然是無力支撐。
最后,“互聯網+”業務創新驅動網絡智能化轉型。如今移動互聯網已經與人們的糊口息息相關,微信、公共點評、嘀嘀打車、淘寶、京東等險些成為每位手機用戶的“標配”,而格式不絕翻新的應用與用戶對利用體驗的執著追求,都在“倒逼”基本電信網絡越發智能化、隨需而變。在運營商看來,按需、開放、及時、高效已經成為了網絡轉型的四大要害詞。
“網絡即處事”成轉型趨勢
今朝,海內運營商已經開始了傳統電信網絡的轉型之路,這個中,中國聯通在去年9月22日宣布了其新一代網絡架構CUBE-Net 2.0,并邀請了20多家相助同伴配合啟動了“新一代網絡”相助研發打算。
對付運營商而言,已往的電信網絡是資源,是承載上層業務的基本管道,而轉型后的電信網絡將具備更多成果和處事,除了更快的網絡速率,還將實現網絡對上層業務的風雅化運營和打點,也就是“網絡即處事(NaaS)”。
在中國聯通CUBE-Net 2.0架構中,對“網絡即處事”從4個方面解讀:泛在超寬帶、彈性軟網絡、云管端協同、本領大開放。這個中,SDN/NFV為網絡轉型提供了重要手段——SDN建議的轉發與節制疏散,為全新的網絡架構提供了有效途徑;而NFV帶來的全新設備形態,也讓關閉的電信網絡有時機實現開放。
今朝,SDN/NFV技能在電信行業已經渡過了觀念導入期,并在電信網絡的各層面實驗落地實踐,好比焦點網、傳送網SDN化以及城域網邊沿設備NFV化等。
在唐雄燕看來,全新的網絡架構將帶來全新的業務運營模式,“已往,運營商搭建網絡都是由設備廠商提供設備并集成處事,業務平臺與設備之間存在強耦合的干系,許多業務成果都是預先被界說好的,所提供的處事十分有限,縱然通事后期開放和進級也需要很長時間才氣實現,而在全新架構中,網絡處事平臺分為打點、業務、節制和網絡成果等幾大邏輯實體,在地區上形成基地、區域和邊沿三層物理架構,網絡基因得以重構,通用化、尺度化和會合化將是新網絡的主旋律。”
城域網NFV成為“先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