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消息,在2020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華為常務董事、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汪濤發表了題為“定義5.5G,構建美好智能世界”的主題演講。
華為汪濤
汪濤表示,5.5G是5G的演進,期待與產業各方共同定義5.5G,提升個人實時交互體驗,增強蜂窩物聯能力;并不斷探索上行超寬帶UCBC、實時寬帶交互RTBC和感知定位HCS等新場景,構建美好智能世界。
汪濤表示,相比于3G和4G,5G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截止當前,全球已部署的5G商用網絡超過110張,directadmin安裝,5G站點超過80萬個,5G智能手機發貨占比超過60%;短短一年時間,全球5G用戶數已經超過2億,而3G和4G時代,這個數字分別只有32萬和40萬。5G正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他認為,5G將是2030年前最主要的移動通信技術,并將持續服務到2040年。但過去30年,2G/3G/4G的發展歷程證明,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必須要經歷不斷的演進和增強,才能夠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聯接人的角度,面向2030,5G要進一步幫助人們從物理世界的交互走向虛擬世界的交互,不斷拓展人類聯接的范疇和體驗邊界,才能滿足人類對“天涯若比鄰”和“身臨其境”等體驗要求。當前5G VR/AR實現了人與虛擬世界的基本交互,但未來XR Pro、全息需要沉浸式體驗,對蜂窩通信的要求將更高,平均接入速率從當前4K的120Mbps提升到未來的16K 2Gbps,交互時延要進一步降低,從目前20ms左右的時延進一步縮短到5ms左右,這都對5G提出進一步的演進需求。
從聯接物的角度,面向2030,蜂窩網絡需要承載千億連接,其中絕大部分將依靠5G承載。到目前為止,蜂窩網絡僅承載了13億物聯。5G需要持續演進,滿足更多樣性、更復雜的全場景物聯需求。
基于此,汪濤在演講中提出了5.5G愿景,以牽引5G產業發展和演進。他表示,5.5G是產業愿景,也是對5G場景的增強和擴展。他認為,5G定義的三大場景,即eMBB、mMTC和URLLC,已經無法支撐更多樣性的物聯場景需求。比如工業物聯的應用,既需要海量連接,又需要上行大帶寬,華為提出在eMBB和mMTC之間增加一個場景,命名為UCBC,聚焦上行能力的構建;還有一類應用,既需要超寬帶,也需要低時延和高可靠,華為提出在eMBB和URLLC之間增加一個場景,命名為RTBC,聚焦寬帶實時交互的能力構建;最后一類場景是泛能力集,比如車聯網中的車路協同,既需要通信能力,又需要感知能力,華為提出新增HCS場景,聚焦通信和感知融合的能力構建。
”增強‘三老’場景,擴展‘三新’場景,從5G場景三角形變成5.5G場景六邊形,從支撐萬物互聯到使能萬物智聯,這就是5.5G愿景的核心內容。“他總結道。
汪濤強調,5.5G的發展需要產業鏈各方各司其職、通力合作。他提出三方面倡議:一是呼吁產業各方,在3GPP標準框架內盡快啟動5.5G定義工作;5.5G是5G的演進,要兼容所有的5G終端。二是共同繁榮5.5G的產業生態,用好100GHz以下頻譜,提供多樣化的網絡能力和終端。三是跨界協作,協同云、AI和行業應用等,亞洲服務器租用,孵化更多新的應用場景,加速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