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圍繞《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進行發布和解讀。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汲佩德介紹,《專項規劃》綜合考慮了工業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創新能力升級、綠色轉型發展、基礎設施支撐六個發展維度,系統設置了23項主要指標。這23項指標中,既有定性目標,又有定量指標;既有增速要求,又有結構導向,充分體現了速度與規模、質量與效益的高度統一;既有對“十三五”規劃指標的承接延續,也有根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進行的再謀劃再提升。
其中,定性目標提出:到2025年,智能經濟強市和數字先鋒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體現了我市堅持目標導向,堅定不移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的堅強決心。
定量指標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兩個7000億級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精品鋼與先進材料兩個3000億級產業集群。增速指標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亞洲服務器租用,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7%。
結構指標提出: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0%以上,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50%,先進制造業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0%以上。與“十三五”指標體系相比,增加了工業用地畝均效益、綠色轉型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標,歐洲服務器租用,提出到2025年工業用地畝均產值達到22萬元/畝,建設綠色工廠200家,5G基站數量達到5萬個,千兆小區數量達到4000個,建成10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凸顯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