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火幣研究院受邀走進海南大學。火幣研究院副院長李慧以《區塊鏈行業發展前沿》為主題,受邀作為企業導師參與《區塊鏈導論》全校必修課的授課,香港服務器租用,為200余名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同學普及區塊鏈相關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發展動態及全球區塊鏈監管趨勢。
區塊鏈應用分四大層次
李慧在授課中指出,當前,區塊鏈與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加速和產業深度融合,正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石。而區塊鏈的行業應用可歸納為存證上鏈、數據上鏈、價值上鏈、資產上鏈四種類型,分別對應起到不可篡改、數據共享、價值傳輸、通證激勵的作用。
以存證上鏈為例,通過區塊鏈技術對電子數據進行存證,依托不可篡改的特性,從而生成法律證據的可靠性和可信性。2018年9月,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指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目前,北京、杭州、廣州、吉林、山東、鄭州、成都等地均實現了結合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據平臺。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上鏈則可以起到大數據產業流程優化、協同管理能力提高、數據共享和數據價值挖掘等作用。”李慧認為,目前數據上鏈主要分為四種方式:數據直接公開透明,或實現一部分數據面向一部分聯盟節點的公開透明。她指出,針對隱私性數據,則可以將隱私數據類似資產存儲起來,只有持有特定私鑰的人才可看見和使用。最后一種方式是通過可信計算實現數據可用不可竊取,即保證了數據隱私,也實現了數據上鏈和價值挖掘。
當前,區塊鏈技術在國際金融界受到廣泛應用,離不開它的第三類應用特性,價值上鏈。李慧指出,價值上鏈是實現信息流與價值流的統一,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可以實現用戶之間點對點交易,常用于銀行系統的跨境支付模式。例如,世界金融巨頭摩根大通發行的數字穩定幣JPMCoin,就可以實現摩根大通機構客戶點對點之間的定向傳輸,從而大大提高了金融結算效率。
在數字資產不斷發展的數字時代,資產上鏈也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李慧認為,資產數字化有降本增效、創新生態、強化監管等優勢,未來貨幣、股票、債券等傳統資產將通過“上鏈”實現資產數字化,從而有效降低資金成本和系統性風險。李慧指出,區塊鏈將實現互聯網和金融體系的一次大升級,助力實體經濟做優做強。
全球區塊鏈監管審慎前行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加速發展,全球主要國家對數字資產的監管在審慎中發展。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對數字資產統一的定義,對其定性也存在多種看法,但主要的兩種是將數字資產定位為資產或工具。多為監管機構出于監管的需要而對數字資產進行的分類。
針對發行數字貨幣,李慧梳理發現,目前世界范圍內大概有二十個國家或經濟體允許發行或使用數字貨幣;大多數國家針對數字資產及相關服務沒有提出明確的監管框架和要求;少部分國家禁止發行或使用私人數字貨幣和從事相關服務。
在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強監管的另一面,各國央行也將目光聚焦于法定數字貨幣CBDC(Center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是一種數字支付工具,以國家記賬單位計價。
授課中,云主機,李慧指出,各國央行和監管部門對于法定數字貨幣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國際清算銀行近期發布的報告稱,截至7月中旬,全球至少有36家央行發布了央行數字貨幣計劃。隨著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試點的加速推進,全球各國以及國際組織關于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討論、計劃和落地也在不同程度地開展。
據悉,本次區塊鏈課程是海南大學第一次開設面向全校的區塊鏈課程。在全國范圍內,海大也是第一批開設區塊鏈的高校。“未來,火幣研究院將持續參與區塊鏈相關教育,助力海南乃至中國區塊鏈人才培養,為產業區塊鏈發展和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李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