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瀏覽一下Twitter,就會了解到過去幾周是加密貨幣的動蕩期。那些對數字化感興趣,并想借加密貨幣熱潮而大賺一筆的人們不斷產生一股愧疚感:貨幣化會消耗能源,破壞環境。
任何熟悉加密貨幣運作方式的人都不會對此感到驚訝。第一種加密貨幣,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用于點對點支付系統,它不依賴于單一的中間商(如銀行或金融中介機構)就可以驗證用戶之間的支付。它借助于多臺分散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共同維護儲存歷史支付記錄的比特幣區塊鏈,并通過類似“投票”的方式定期更新交易。
這種模式存在潛在隱患,惡意用戶會安排一批水軍占領大部分網絡,并投票通過不應該被批準的交易。為了規避這種風險,比特幣增加了網絡參與成本:維護賬本的計算機(也被稱為挖礦節點),需要不斷破解復雜的數學難題,解決后獲得比特幣獎勵。這一過程中,這些(成本高昂的)計算機會消耗大量電力,這種設置旨在增加試圖篡改比特幣賬本的行為的復雜程度,進而鼓勵合作。但根據劍橋大學替代性融資中心(CCAF)的數據,這種基于電力的系統被稱為“工作量證明”,這意味著如今比特幣挖礦每年消耗133.65太瓦時,比瑞典或烏克蘭等國家的年消耗量還多。劍橋大學發布的一份2020年報告顯示,其中只有39%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資源。
根據CCAF的說法,比特幣的成功使“工作量證明”成為加密貨幣的首選“行業標準”。交易量第二大的加密貨幣是以太坊,它也是NFTs鑄造和交易的平臺,在2015年推出時,也采用了工作量證明。根據一項統計,在以太坊上出售NFT消耗的電力高達8.7兆瓦時,是英國普通家庭一年電力消耗的兩倍多。
然而,這種情況可能正在改變。以太坊正在進行全面改革,以取代工作量證明。如果成功,此舉可能會進一步促進工作量證明系統的轉變,并減少加密的碳足跡和能源浪費。
這種機制被稱為“股權證明”。然而現在看來,亞洲服務器,這種轉變很有可能實現。2020年12月,以太坊推出了一個基于股權證明的區塊鏈,隨著工作量證明的逐步淘汰,它將成為整個網絡的主體。改革以太坊生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還不清楚,但已近在咫尺。
,香港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