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能只想著給企業放貸款,不能只從資產負債表右側解決企業融資問題。”3月31日,在浙商銀行業績發布會上,浙商銀行行長徐仁艷表示,未來浙商銀行要將平臺化戰略拓展至各個業務條線。而其中,區塊鏈技術將成為促進平臺化戰略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據年報披露,去年末,浙商銀行總資產達2.05萬億元,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20萬億元,增長16.26%。其中,平臺化服務融資余額占全部授信業務余額比例達37%,較年初提高11個百分點。平臺化服務企業6.25萬戶,較年初增長38%;融資余額6784.61億,增長49.8%。
不良略有上升 將加大核銷力度堅持平臺化轉型
據浙商銀行年報顯示,2020年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率1.42%,增加0.0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91.01%,減少29.79個百分點。
對于不良貸款率的上升,浙商銀行副行長劉龍表示,2020年浙商銀行按照“應核盡核”、“應處盡處”的不良資產處置的原則,加大了不良核銷力度。去年浙商銀行共計提撥備201.66億元,同比增長了6.69%。在增加計提撥備的基礎上,加大不良資產的核銷與轉出,全年的核銷與轉出184.45億元,核銷率從上年的43%提升到了65%。
“浙商銀行不良貸款的基數比較小,容易受到個別企業的影響。所以去年雖然總體看不良率在上升,但分月度來看,有升有降。”劉龍表示,從業務和客戶結構上看,浙商銀行服務的客戶中,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類企業占比較高,受疫情影響, 這些企業在去年也出現了經營壓力。浙商銀行也因此提前布局,加大了不良的處置力度。
在浙商銀行披露的信息中看,公司貸款不良率為1.86%,較上年上升0.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最多,較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至6.01%。不過,浙商銀行普惠性小微企業的不良率僅為0.996%。
“小微企業的經驗能否用于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的貸款中,浙商銀行已經做了一些嘗試。”劉龍表示,浙商銀行正在探索通過產業鏈、供應鏈,且介入企業經營的產品,進入企業的產品,打造生態圈,來進行平臺化業務的拓展。
發力平臺化服務 區塊鏈技術成核心驅動力
“未來浙商銀行還將繼續通過平臺化服務模式,著重服務制造業、小微企業。”徐仁艷表示,在平臺化服務模式中,浙商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互聯網技術作為底層技術,把企業與銀行之間聯系起來,讓企業的資產上鏈并可交易,這樣既可以減少企業負債率和負債成本,又可以很好地幫助企業融資,銀行業務可能夠持續可發展。
據了解,近年來,面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和客戶價值創造新需求,浙商銀行已于去年全面實施平臺化服務戰略,打造“科技+金融+行業+客戶”的綜合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線上化、平臺化、場景化、數字化金融服務能力,探索特色化、差異化的服務民營經濟之路。
徐仁艷介紹,浙商銀行從企業資產端著手,把企業的一部分流動性資產轉換成電子金融工具記載的數字資產,利用區塊鏈技術記載企業的債權、股權、貨權。如該行將企業的應收賬款改造成了“區塊鏈應收款”,在區塊鏈平臺上記載未來某個企業要償還給收款人或收款企業具體資金額、期限等信息,并形成“債權憑證”,可以在區塊鏈技術平臺上進行流轉。
“企業把債權憑證貼現在銀行買入以后,企業就獲得相應的資金。”徐仁艷表示,國內服務器,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沒有增加新的負債,僅僅是把應收賬款的資產轉換成了動力資金,這種方式有利于企業降杠桿,融資成本也相對更低。而企業賬面上如果有閑置的資金,也可以隨時把資產買回去。
徐仁艷介紹,免備案服務器,近兩年來,浙商銀行新業務投放主要采用了區塊鏈的融資模式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區塊鏈資產融資業務占2020年全行新增信貸資產的65%以上。未來這一模式將成為浙商銀行服務于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之一。
“使用區塊鏈對于銀行而言,有利于增強銀行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通過平臺化的服務,浙商銀行與一大批優質的核心企業以及核心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的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徐仁艷表示,區塊鏈資產投放以后,信用風險大幅度降低,信用風險降低以后有利于增強銀行的盈利。同時也大幅節約了資源的使用,實現了全鏈式的上下游之間的一體化,綜合化的流轉和運營。
此外,浙商銀行還將平臺化服務戰略用到了個人零售業務中。徐仁艷介紹,近年來浙商銀行的零售業務也開始向平臺化轉型。在公司業務已有的平臺化業務基礎上,浙商銀行還建立了“個人資產池”,針對個人金融資產與短期流動性需要展開相關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