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國會同時舉行了三場聽證會,主要討論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問題。
從這三場聽證會來看,美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日益收緊。
這源于近期美國國內加密貨幣市場的火熱,隨著客戶對比特幣、狗狗幣、以太幣等的需求日益增加,華爾街金融機構紛紛入場加密貨幣。
同時,美國前五大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富國、高盛均已在不同程度上切入了加密貨幣業務。
金融服務業是美國的經濟支柱,所以美國在對待新生的加密貨幣上極其謹慎,打不得又捧不得,即便被迫出手,也是規范引導。
而在這邊的中國,虛擬貨幣交易早已被明令禁止,對挖礦、炒幣等行為也已重拳出擊。
與此同時,區塊鏈在中國,已然成了賦能實體經濟與公共服務的“數字基礎設施”,其戰略地位不言自明。
同樣的種子,但區塊鏈在不同的土壤和環境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卻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美國是“區塊鏈+金融”,中國則選擇了“區塊鏈+實體產業”。
雙方循著各自的優勢,讓這樣的新事物生根發芽,也分叉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美國是在數字時代維護其金融、科技霸權,而中國,則是發揮出實業優勢,這也是未來兩國最鮮明的底色。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兩國切入區塊鏈賽道的科技公司也有著符合各自潮流的布局思路。
一、比特幣之父與網癮少年
今天的世界變化過快,一個事物還沒過期,就先過時了,人們在接觸一個新事物時,首先出現的狀態就是懵懵的。
而區塊鏈,已經誕生了十多年,仍然算是個新事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人被科普了無數遍,仍然說不清這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但這也無所謂,正如大多數人也不知道互聯網具體是怎么搭建起來的,卻并不影響使用。
如果時間退回到十多年前的2008年,區塊鏈絕對是眾多狂奔的新事物中,沖在最前面的那個。
而它也是用了一種足以吊起所有人胃口的方式出現了,這就是比特幣。
那一年,全球深陷金融危機,有一個自稱“中本聰”的匿名人士(也可能是個小團隊,他到底是誰,直到今天還沒有人搞清楚)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
根據他的思路,比特幣可以成為未來的貨幣,開發方式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性。
簡而言之,比特幣不用官方來發行,是無政府主義的。同時,它采用技術手段嚴格限定區塊生成與新幣發行機制,不會動不動就來個QE,充滿著一種技術理想主義。
這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針鋒相對,在那個金融體系信用紛紛垮塌的年代,迅速收割了大量人氣,成為向所謂的“舊體系”拋下的一顆重磅炸彈。
中本聰是近十年互聯網最神秘的人物之一,深諳互聯網傳播套路,在營造對立,擊打痛點之后,沒過多久就果斷推出了廣受眾人期待的產品。
2009年1月,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臺小型服務器上,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系統,并挖掘出了第一個區塊,域名購買,這也被稱作“創世區塊”,最初的50個比特幣也宣告問世。
比特幣是建立在區塊鏈基礎上的,而區塊鏈是依托于近半個世紀以來逐漸成熟的密碼學、分布式存儲、共識機制等技術。
說到底,中本聰只是助推者,一整套技術是大量積累的結果。
比特幣系統、區塊鏈說起來太復雜,寫一本書可能都講不清。
簡單來說,世界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區塊就是數據包,交易過程就是鏈。中本聰建立了一個由區塊構成的網絡,區塊不斷增加,網絡也不斷擴張,每個人都創造區塊,得到確認后就可以加入到這個網絡。
創造區塊的過程就叫“挖礦”,需要使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與復雜的數學算法。
而無論是誰,只要成功創造了這個區塊并得到確認,就可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
所以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讓人向往的優點。
比特幣人人都可以制造,沒有身份、信譽和技術門檻的特性迅速引燃了熱衷網絡致富的那批人,他們像參與“淘金潮”一樣投入到了緊張的“挖礦”中。
這個用新技術、新理念包裝起來的故事甚至讓他們堅信,比特幣有朝一日將取代法定貨幣。
不僅如此,比特幣的忠實信徒們還分流出了種類繁雜的加密貨幣,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少年維塔利克·布特林發明的“以太幣”。
布特林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網癮少年”,沉迷于打《魔獸世界》,有次游戲改版后有個人物的技能發生了改動另他頗為不滿,他隨即向官網抗議,但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平常人去論壇罵幾句也就完了,但布特林卻思考了一個相當深邃的問題:
誰是游戲中心的持有者,誰就可以不顧其他游戲玩家的意愿,任意對游戲內容做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