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不斷創造工具超越自身的歷史。在這條跑道上,幾乎所有的工具都在單項能力上超越了它的創造者。
如今,經過60多年演進,一項頗具顛覆能力的工具——人工智能(AI)實現了從幕后走向臺前。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站在這一新起點上,我們難以想象將來的世界會怎樣?《科學》雜志曾經預測,到2045年,全世界5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在中國,這一數字是77%。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世界中,房間里每一個設備都能聽會說;每一個孩子都會有一個機器人或者虛擬老師來幫他學習、陪他成長;每一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可以達到醫院專家水平的醫生助手;因為無人駕駛,人們不需要停車,城市不需要紅綠燈……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研究有聲有色,在一些領域被認為能和發達國家一較短長: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日益活躍,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
可以說,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與接口等方面差距較大;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面對當前的人工智能熱潮,我們要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去除各種“虛火”,尤其要避免此前互聯網、云計算等發展過程中一窩蜂“逐熱而上”或是以資本砸出“風口”的短期逐利行為。批評意見認為,國內的人工智能領域“虛火”太盛,包括自然語言理解在內的核心技術仍沒有解決,產業界就急于賺錢、過度跟風。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人工智能在我國的發展目標被劃分為“三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與技術體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多領域取得引領性研究成果。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國防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形成較為成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與技術體系,在類腦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占據人工智能科技制高點。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臺和智能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和高端產業群,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發展人工智能是一項事關全局的復雜系統工程,要按照“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堅持人工智能研發攻關、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三位一體’推進,全面支撐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進行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健康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