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級服務器通常只使用一個CPU,并根據需要配備相應的內存(如256MB)和大容量IDE硬盤。如果有必要,IDE RAID(一種磁盤陣列技術,主要目的是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可恢復性)也用于數據保護。入門級服務器不包含許多服務器功能,但通常只有以下功能:
1.主要使用Windows和Linux網絡操作系統,但也使用UNIX或Linux操作系統。例如,Sun公司的入門級服務器都安裝了自己的Solaris網絡操作系統。IBM也基本安裝了自己的AIX操作系統。
2.有一些基本的硬件冗余,如硬盤、電源、風扇等。但它們不是必需的。
3.標準配置通常只有一兩個CPU,基本都是Intel或者AMD,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某些惠普Integrity入門級服務器最多可以支持8個雙核安騰處理器;兩臺入門級服務器,Sun公司的Fire V440/445,支持四個采用RISC架構的UltraSPARC llli處理器。
4.有些組件支持熱插拔,比如硬盤和內存,這些都不是必須的。
5.通常使用帶SCSI接口的硬盤,現在有的也用IDE或SATA接口。
6.標準配置的內存容量不是很大,一般在lGB左右,但是服務器專用內存一般采用帶ECC糾錯技術。但是,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也可能非常高。比如惠普Inte Etty RX 4640-8服務器最高支持128GB內存;Sun Fire V440/445還支持高達32GB的內存。
入門級服務器終端有限(一般20臺左右),穩定性、可擴展性、容錯冗余性較差,只適合沒有大規模數據庫數據交換,網絡日常工作流程小,不需要長期不間斷啟動的小型企業。
這類服務器一般采用英特爾的專用服務器CPU芯片(俗稱“IA架構”)。當然,這并不是硬性標準,而是因為服務器的應用級別需求和價格限制。但是,Sun公司有許多使用RISC架構處理器和UNIX系統的入門級服務器,以及使用AMD Opteron處理器的入門級服務器。
其實入門級服務器的配置和性能并沒有嚴格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常根據公司的產品線來劃分。比如國內一些服務器公司技術水平有限,產品線短,對準度和性能相對較低。
因此,如果也按照高、中、低三個等級來分類,那么每一個等級對應的對齊和性能標準必然要低于外服巨頭。國外巨頭在各個層面都有很長的服務器產品線,包括很多不同配置的機型。此時,他們可能會將國內服務器廠商歸類為工作組,甚至將部門服務器歸類為自己的“入門級”。有不懂的請咨詢夢飛科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