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一位來自阿根廷北部的女性在自己的Facebook上寫了這樣一段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僅僅不到三小時后,一組醫護人員趕到了這位女性的家中,并且挽救了她的生命,而這一切都源于AI技術。
AI 利用深度學習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并不局限于單一的一種數據訓練,通過海量數據提取最具特征性的信息。而這一觀點也得到證實,2017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的Andrew Reece教授和佛蒙特大學Christopher Danforth教授的研究組將他們共有社交賬號(Instagram)下大家投稿的照片進行掃描,通過擁有檢測“抑郁癥”癥狀功能的“AI(人工智能)”程序加以解析,可以進行近7成高準確率的診斷。
相對于心理醫生,AI不受情感交流影響診斷更為準確。
特別對于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患者,他們不愿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更不愿意卸下社會角色去咨詢心理醫生,而且 面對高額的心理咨詢費用和陌生的人際交流,人們可能更傾向于向AI心理咨詢吐露心聲 。
總結下來,目前AI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預測抑郁癥。
另一方面AI驅動的服務也可以更好的引導心理治療,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心理咨詢師。而最重要的一點它可以隨時隨地陪伴你,相對于傳統的心理醫生人們更愿意和聊天機器人聊天,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詢的效率。
AI是否會泄露病人隱私?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南澳大利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使用最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用來證明性格和眼球運動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眼球運動能顯示一個人性格是否外向還是內向。而算法軟件能夠識別出“大五人格”中的四種:神經質、外向型、宜人性、盡責性。
而我們國家大量的軍隊以及頻發的事故災害,比如之前的天津濱?;馂?、山東洪澇災害、以及前不久的“山竹”。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發,而軍隊的心理問題也應該受到保障,利用AI治療反應性抑郁癥, 我國心理咨詢師急缺。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購物狂歡中的雙十一當天,網易新聞報道,一位ID為“尤文更衣室保潔阿姨”的鐵桿尤文女球迷因為抑郁癥復發自殺離世。而就在上個月10日,浙江大學2016級化工博士侯京京在朋友圈留下遺書,寫到:不想再假裝,也不想再撒謊,我只想做自己,真的很難……就在前不久,10月18日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田苗也一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隨著這一幕幕悲劇的上演,抑郁患者這個群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