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煤礦修復后的照片(2018年9月5日攝)。(受訪者供圖)
推行草種業的企業化運作
開創適者生存的鄉土化模式
20世紀90年代末,許多城市興起建設開發、綠化美化的風潮,蒙草公司也涉足其間。“那時候進口草坪占市場份額90%以上,因為沒有國產草坪,而且大家普遍相信國外的產品。”蒙草公司董事長王召明回憶說。
立足國情 自我開發
不過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雖然綠化效果出來了,但進口草坪非常耗水,養護成本高、生命周期短。王召明帶領蒙草公司放棄高利潤的進口草種,選擇家鄉草原無人重視的鄉土植物草種,從此走出一條“因地制宜,適者生存”的生態修復道路。
讓沙化裸露的草原重現草長鶯飛,將沙石遍地的荒灘變為城邊草原,為千瘡百孔的礦山恢復百年前的綠色……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但也造成資源環境大量損耗破壞。20世紀90年代,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蒙草公司”)應運而生,用一株小草帶來清新的綠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自然美景修復重現。
蒙草公司將多年實地經驗取得的一手生態信息轉換為基礎數據,構建起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只需點擊一個地圖坐標點,就能獲知該區域在歷史上水、土、氣、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資源情況,結合蒙草現有的種質資源積累,就能為當地提供最接近原生狀況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案,邁向生態治理的大數據時代。
“收集種質資源,馴化研發適合當地的草種,是每到一處的首要任務。”蒙草公司藏草研究院負責人說,蒙草公司采集草種最大的不同是,將科研與應用結合起來,找到最適合推廣應用的物種,并調查清楚當地的植物結構和生態系統現狀,為以后在當地開展生態修復項目打好基礎,同時搶救性保護野生草種,等將來生態系統修復后再讓這些種子重獲新生。
師法自然 順應地情
蒙草公司執行總裁高俊剛表示,目前已為內蒙古、西藏、青海、陜西等多地建立生態大數據平臺,用大數據指導草原、青藏高原、祁連山、三江源、秦嶺、黃土高原等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建設只有依托“大數據+草種業”的科學體系,才能實現綠色可持續,同時有助于研判、預警生態發展趨勢,根據區域生態提供經濟發展決策依據,成為生態的“智慧大腦”。
采集數據 搭建平臺
探索生態治理的智能化方向
截至目前,蒙草公司已收集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植物標本2000余種、33000余份,土壤樣本40萬余份,正在為中國打造一座世界級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小草諾亞方舟”。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草業專家任繼周認為,種質資源是一種國家戰略資源,草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產業,蒙草公司多年來能堅持挖掘保護鄉土草種,將草種資源和草種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對國家戰略安全具有深遠意義,建立起種質資源庫是百年大計。
研究數據表明,“蒙草”草坪比進口草坪節水30%以上。相較于國外草種,“蒙草”存活更久、后期維護費用更低,進口草坪生命周期一般為3至5年,后期會出現大面積的退化現象,而蒙草采用多年生草本植物建成的植物群落,實現植物本身的動態平衡,存活時間可達10年以上,養護費用僅僅是進口草坪的1/2。
多年來,蒙草公司從大自然中選取抗逆性最強的鄉土植物,然后進行引種、馴化,目前已培育出160余種可應用在生態領域的鄉土草種,它們普遍具有“耐旱、耐寒、耐鹽堿”“低碳、低成本”和“高存活率”的特性,被統稱為“蒙草”。
借助生態大數據平臺,蒙草公司已完成上千項優質工程,包括將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腳下的亂石荒灘恢復成歷史上的草原景觀;解決百年老礦扎賚諾爾露天煤礦明火燃燒、地質蠕動、地下滲水等問題,其中礦區已成功生長原生植物50多種,逐步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
內蒙古大草原,擁有近2500種植物,草種資源十分豐富。在馴化鄉土草種的過程中,蒙草公司很早就意識到挖掘保護種質資源的重要性。多年來,蒙草人幾乎走遍了北方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區,并將業務布局拓展至西藏、新疆、云南、陜西等地。
生態修復行業正成為一個新的市場風口,但生態修復工程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其地理環境、植物習性差異巨大,傳統治理方式需要工作人員多次赴實地調查,技術難度大、修復成本高、科學性不足。
,美國服務器租用,美國站群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