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立法規劃,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和起草,爭取早日出臺。”在3月4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帶來了有關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最近進展的振奮消息。
對于廣大民眾苦不堪言的信息泄露、隱私泄露,域名購買 directadmin購買,已有多重技術手段誕生,從網絡安全平臺、動態感知、數據存儲、數據傳輸、加密等,都為個人信息筑起天網屏障。加之近日騰訊方面即將推出升級版QQ軟件,新增賬戶注銷功能,可讓用戶自主選擇過往信息清除,也賦予個人主體更多平等和尊重。
也有代表委員提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個人信息應當加以特別保護甚至無條件保護,而對于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保護程度可適度“限縮”,應容忍媒體及互聯網等出于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需要合理“挖掘”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但法律底線是不得虛構和憑空編造。
將之前保護個人信息和打擊治理行動中的經驗運用到當今立法程序中,就可更加完善、細致地規劃個人信息保護法規的制定和施行。
在尚未出臺個人信息保護專法的背景下,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零散分布于民法總則、電商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諸多法律法規。上海、山東等10多個省市在信用信息、社會信用管理等立法活動中,把個人信息保護納入地方法律范疇,積累了一定的地方立法實踐經驗。
比如,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活動,對時下肆虐的網絡空間中個人信息和隱私泄露現象提出針對性治理,在APP運營方收集個人信息時必須滿足“合法、正當、必要”三大原則。正當原則中就對“大數據殺熟”、捆綁服務、默認授權、強制使用信息等不法行為明確規定,對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詳細規范。其中向老客戶而已推廣高價收費服務或設置默認接受服務等“殺熟”行為早已遭到民眾詬病,這也是今后個人信息保護法規中需要重視的領域。
構建個人信息保護屏障和網絡安全堅實基礎,既要完善立法,也要對侵犯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嚴打態勢。
技術手段之外,國家層面也開始愈加重視立法規范,從而推進個人信息保護,保障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眼下,2019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召開,聚焦民生民意,多位代表委員將目光匯集到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立法工作上。
2018年一年中,有關個人信息泄露的事件屢見不鮮,directadmin安裝,從日常生活的出行、娛樂、辦公、旅行,到智能手機中應用程序,處處都在透露我們個人的信息,也有人風趣評論道,信息時代,也許每個人都在大數據中“裸奔”,彼此之間早無秘密。
其中,多位委員代表表示,要明確個人數據的邊界范圍是首要任務。對個人敏感信息和個人一般信息加以區分。對前者要予以高度保護,限制收集、加工和流動。對后者可以強化利用,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商業和公共管理方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