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5份調查問卷勾畫“殺熟”樣本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數據殺熟”。今天上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過半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殺熟”的經歷,而網購平臺、在線旅游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
今天,北京市消協明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經營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釆集用戶信息、建立用戶“畫像”,并以謀取利益為目的,根據用戶“畫像”提供特定(非可選性)商品或服務的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本次調查主要包括問卷調查、輿情采集、體驗調查三種方式。其中,通過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網()、消費者網()以及“北京消協”微信(bjxx315)等渠道,收回有效調查問卷3185份;通過分析有關主流媒體、論壇、博客、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輿情資料,梳理歸納出八種大數據“殺熟”樣本;通過對在線旅游、網絡購物、網絡外賣、網絡購票、網絡約車5種新型網絡消費的14個消費者常用的APP或網站,模擬消費者,同時利用新老用戶賬號購買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完成57個體驗樣本。
數讀
半數被調查者曾被“殺熟”
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者均認為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其中56.92%的被調查者曾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在購物類、在線旅游類和打車類APP或網站經歷大數據“殺熟”最為常見,其他依次為外賣類、視頻類和電影類APP或網站。
遭“殺熟”投訴不到3成
調查發現,83.74%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46.56%和40.75%的被調查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遭遇大數據“殺熟”后,選擇向消協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的被調查者不到三成,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占17.43%,而10.46%的被調查者選擇卸載商家APP或刪除網址。
對此,81.41%的被調查者認為規范和減少大數據“殺熟”行為途徑是加強監管,79.09%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加強和完善立法,加大個人信息數據保護力度。
7成認為“殺熟”是信任牟利
73.28%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是企業利用老用戶的信任牟利;僅有3.49%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給用戶推薦合適的商品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
82.54%的被調查者認為“殺熟”會透支消費者信任,降低企業信譽;81.41%的被調查者認為會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66.28%的被調查者認為會降低用戶忠誠度,65.12%的被調查者認為會影響整個行業的商業信譽。
樣本
大數據“殺熟”八大“陷阱”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提示,在調查中發現有以下八種現象出現時,要引起消費者的關注。
1新增客戶享受專屬優惠
部分企業網站在宣傳語中,直接標注針對新客戶有特別優惠。比如,用戶注冊成功后即可獲得系統贈送的各種滿減禮券,或者為首次注冊的用戶提供充值返現,企業網站為新用戶提供優惠待遇。雖然每家企業針對新用戶的優惠不盡相同,但基本都規定,每位新用戶只能享有一次優惠。
2廣告聯盟分享用戶數據
被調查者表示,“在某電商網站給母親買衣服,從此以后推薦的全是中年人服裝。”網友認為,在平臺內部存在基于大數據的推薦很正常,但在不同平臺之間互通用戶信息無法接受,而廣告聯盟分享用戶信息的問題更普遍存在。
3依據用戶特點“定制服務”
針對擁有較好支付能力的用戶搜索時,提供更多的奢侈類商品;社交網站擁有較多粉絲的“大V”投訴時,客服人員更快、更好地處理。甚至有網友表示,對于投訴較少的客戶,電商網站發次品的幾率較高,域名注冊,而對于質量較為敏感的客戶,發優質品的幾率較高。
4多次瀏覽后價格自動上漲
在“殺熟”套路曝光帖中,旅游類APP成為吐槽重災區。網友“賣鐵小王子”,曾遇到羅列了市面上常見旅游APP的價格圈套:一些軟件訂房頁面被瀏覽多了,相關酒店房價就自動上漲現象。網友反映,清除瀏覽記錄后,發現原本顯示價格下調了不少。
5瀏覽中遭遇“花式”催單
有網友反映,用APP訂某個航班票價,多次瀏覽或預訂后取消,價格便會抬高。整個預訂過程中APP頁面會不停提示,“最近又有×名客人在瀏覽此航班”,致使一些客人認為越晚下單票價越貴,在匆匆下單次日,發現票價卻恢復了原有低價。
6“默認勾選”隱藏優惠券
經常乘往返杭州和深圳兩地的胡先生,偶然在某APP機票訂購訂單確認頁中發現,域名注冊,“航意險”和“延誤險”兩項被默認勾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