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蟠龍安置社區服務中心辦事大廳一側的墻面上,橫掛著一塊巨大的顯示屏,屏幕上匯總了近年來桐梓縣實施易地搬遷的的搬遷對象人物群像,移民搬遷群眾來自哪里?安置在什么地方?搬遷群眾男女比例、貧困比例、就業就學情況等動態數據一目了然。就是這樣一塊屏的協助下,桐梓縣在3年的時間里,成功開展了對20366人的搬遷安置工作,使桐梓縣20366人口在小康道路上大大向前邁進一步。
桐梓縣容光鎮云豐村七組村民焦開文一家長期居住在山里,以務農為生。2017年夏,焦開文家里的土坯房又因故垮塌了一大半,一家五口不得不擠在幾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家里耕地少且多為坡耕地,生活極為不易。那時候的焦開文做夢都想擁有一套新房,過上小康之家生活,但小康之家首先要有一個像樣子的“家”從開始。
2018年1月,焦開文一家五口在云豐村的老房子里吃完最后一頓飯后,舉家遷往位于桐梓縣蟠龍安置點的新房,焦開文的身份也隨之由過去的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職業也轉變為工人,搬遷為焦開文創造了新環境,同時也給他搬來了新的希望。
焦開文
——“同框”(貴州日報社記者/攝影)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承一方風情,香港服務器租用,但是在貴州一部分偏遠的山區里,由于地形地貌等條件的限制,一方水土卻不能養活一方人。焦開文的貧困并不是個案,他貧困的原因也并非偶然,同焦開文類似的或因疾病、災害、殘疾、交通條件落后、勞動力發展不足等各種因素限制而致貧的人群,在整個桐梓縣共有17503戶61491人,貧困人口數超過全縣總人口數的8%,其中相當數量人群要實現脫貧致富,就必須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對于長期生活在大山里的人,長時間的封閉導致了思想的不開放,故土難離思想嚴重。
群眾思想保守,對遷入城鎮生活后生計來源擔憂,怕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移民搬遷本身就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工程,群眾的顧慮更加大了移民搬遷的難度。
“怎么樣才能讓搬遷工作高效開展,同時還能兼顧搬遷的效果,為此,我們擬定了許多方案,但最后還是選擇了大數據,如果這在以前我們可能不會想到利用大數據,但是近幾年來,貴州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大數據被應用到許多領域中,這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創造性地選擇了大數據,directadmin安裝,經過在桐梓縣11個安置點的實踐應用,事實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明智的。”掛職桐梓縣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婁婷婷說到。
2016年,桐梓縣以大數據為工具,開發出的易地扶貧搬遷大數據管理平臺,平臺主要圍繞易地扶貧搬遷戶從哪里來、住哪里、以什么營生等信息數據進行有效管理,對移民服務管理進一步精細化。在搬遷工作開展前,大數據平臺管理員將事前實地采集的包含搬遷對象家庭情況、收入情況、年齡結構、身體狀況、學歷、培訓情況、黨員人數、勞動力人數、外出務工、本地就業、自主創業、特殊群體等近40余項基礎數據錄入平臺系統,為移民搬遷提供可追溯、可分析的數據支撐。
搬遷過程中,平臺管理員對平臺的各項數據信息進行實時更新維護和管理,平臺在對移民群眾基礎數據的匯總與分析基礎之上,形成可視化量表,移民搬遷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掌握搬遷工作的最新進展情況,準確把握搬遷工作中的難點,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協助完成移民搬遷工作。搬遷大數據管理平臺的投用,減少工作人員重復性工作,簡化工作流程,極大降低人員投入,同時又提升移民搬遷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同時,桐梓縣還借助平臺數據的支撐,將搬遷群眾的創業就業、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等后續扶持工作與搬遷工作同步推進。通過數據分析開展個性化精準就業技能培訓,定制化引進與發展產業,讓搬遷群眾在搬遷的同時就能實現精準就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將后續扶持工作提前完善,免去搬遷戶的后顧之憂,讓搬遷戶搬得放心,從而降低搬遷難度。
“目前,桐梓縣計劃搬遷的2萬余人的搬遷目標已經基本全部安置于桐梓縣的11個安置點中,搬遷任務已經接近尾期,正是大數據的應用,才使搬遷工作進行的如此高效,搬進新家群眾滿意度也非常高。許多搬遷戶紛紛表示,搬遷不僅換了新房,更搬來了希望,大家對未來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婁婷婷表示,下一步,桐梓縣還會繼續發揮大數據平臺的數據聚合優勢,探索大數據和社區管理的結合模式,用大數據服務社區,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