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是農村產業革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近年來,貴州加快推進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植入“大數據”基因,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
精準指引農業生產
茶客通過網絡參觀茶園,并下單訂制私人茶園,茶農們便知道要種什么樣的茶、種多少茶。在湄潭縣興隆鎮大山村茶農黎時勇看來,這是一件神奇的事:“公司加上互聯網,種茶、制茶不再盲目,也不怕賣不出去,看到茶園景色好,很多客人還專程前來游玩。”
“大數據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之后,會變革農業的管理方式、生產方式以及經營方式,讓我們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決策更有依據,而我們把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茶葉生產加工之中,不僅有利于提升茶葉質量安全,還能讓廣大消費者參與、監督生產過程,提高對產品的信任度。”湄潭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趙吉偉表示,“私人訂制”正在改變特色農產品傳統產銷模式,如今一畝茶葉能賣到5000元以上,比傳統茶農單賣茶青要增收1000元以上。
以往爛在田間枝頭的農村“山貨”,通過農業大數據提供精準指引得以“走俏”市場,幫助農民致富增收,成為我省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的鮮明特征。
2018年,貴州大力發展農業物聯網、18.9%的農業企業基于農業物聯網實現數據采集,12.2%的農業企業實現農產品種養、初加工、運輸、銷售全程質量可追溯。
推動質量興農
質量是一個產品乃至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加快大數據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為質量興農、農業標準化、精準農業、食品安全可追溯提供有力保障。
“這些都是我們種植的百香果,很多外地客商都在向公司訂購,而且只要市場價不劇烈波動,我們的百香果比一般的果子要賣得貴些,能賣到每斤10元甚至更高,非常感謝‘食品安全云’為我們提供的服務!”近日,看著即將成熟的百香果,貴州安明山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安定向記者介紹說。
李安定口中所說的“食品安全云”由貴州科學院研發,是針對我省農產品生產“總量小、品牌微、種類散”的實際情況推出的一個貴州綠色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它可以為我省未取得“三品一標”“QS”“SC”認證但產品質量過硬的中小企業,提供產品檢驗檢測、認證精品服務的平臺。
“可不要小瞧了平臺,我們所有的百香果都會貼上獨有的認證標志和二維碼,它們就如同百香果的‘身份證’,里面蘊含了盒內百香果的所有信息。”李安定說,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不僅可以實時了解種植地當天的風向、濕度、溫度等,還可以從如何加工、生產、經過哪些環節、采購的是什么原料、流通到哪里、產品生產后是否合格等方面進行監督,形成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正因如此,李安定所種植的百香果常常還沒掛果就被訂購一空。
讓李安定熱情點贊的“食品安全云”自建成以來就一直為“黔貨出山”保駕護航。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75個優質農產品享受到“食品安全云”的服務。
推動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管理、市場銷售、監管服務等全鏈條“大數據+農業”體系,貴州在行動——2018年,“食品安全云”支撐38個縣、74個特色品種、458戶農產品生產企業建設質量追溯服務體系。羅甸縣“優可眾”產品溯源體系使消費者“食得安心,用得放心”,實現每畝增收1500元以上,入選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
助力“黔貨出山”
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也怕無人問,在大山深處的貴州農產品更是如此,加快大數據與鄉村振興融合不僅是打開山門的最佳方式,也是“黔貨出山”風行天下的最短路徑。
修文縣扎佐鎮香巴湖村是一個縣級貧困村,而大數據的介入,顛覆了農戶們延續百年的傳統勞作和銷售模式,給農戶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大數據讓香巴湖村的獼猴桃走上“逆襲道路”,村里的種植大戶周珍品感觸良多。“地里居然還要裝攝像頭,還有些稀奇的設備立在地里,公司的技術人員居然還要教我們用電腦。”香巴湖村農戶周珍品說,當時真的覺得很稀奇,不知道這些城里人用的“高科技”能干啥?現在會用了,才知道這些東西真是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