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貴州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48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0%,增速高于全國(6.3%)2.7個百分點。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成為貴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義。
產業扶貧助力鄉村振興
盛夏時節,貴州烏蒙山區,天高云淡,惠風和暢。站在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新水村的山頭,陣陣涼風拂面。放眼望去,獼猴桃基地里鋼絲藤架上泛起“綠浪”。正在務工的黃厚發不停地剪枝除草。經他修整過的獼猴桃藤架下,如雞蛋大小的果子墜掛其間,長勢喜人。“全家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獼猴桃,一年流轉費就有9000元。加上在基地里務工,自己每年務工收入有1.2萬元,比起過去增收不少。”黃厚發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黃厚發所在的黔西縣過去是典型的貴州貧困山區,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傳統產業結構單一。通過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等,黔西縣2017年成功實現減貧摘帽。2018年初貴州又提出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對傳統低效經濟作物做“減法”,讓新興高效農業產業提“增量”,不斷推動產業扶貧邁上新臺階。
林泉鎮人大主席張浪介紹,全鎮包括獼猴桃、花卉、辣椒等多個萬畝產業現在都已初具規模,有的逐漸成為助推全鎮脫貧,實現鄉村振興的經濟支柱。記者了解到,2018年起,貴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新增食用菌、中草藥、茶葉等高效經濟作物。貴州省統計局局長肖云慧算了一筆賬,原來傳統糧食作物每畝收益650元左右,改種經濟作物后,平均每畝收益3200元左右,提高了近4倍。
貴州省統計局副局長彭龍指出,在十二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動下,農業投入力度明顯加大,有力助推脫貧攻堅。今年上半年,全省種植業投資同比增長29.1%,林業投資增長24.4%,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畜牧業投資增長30.8%,漁業投資增長20.2%,遠遠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實現了連戰連勝、再戰再捷。”中共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8月9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深入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產業扶貧成效明顯,2018年農業增加值增長6.8%,增速全國第一。
“現在貴州林下經濟、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發展勢頭很好,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孫志剛說。
大數據帶動后發趕超
作為國家民爆物品生產重點企業,貴州盤江民爆有限公司實施貴州工業云平臺提供的“大數據+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方案后,原來50人的生產車間如今只需15人,電子雷管的自動化生產水平及精度也大幅提高。
這是貴州傳統企業借助大數據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2018年,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建設綜合試驗區,貴州對1600余戶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上云企業突破1萬戶;今年貴州將圍繞工業、農業、服務業,在全省打造100個融合標桿項目、1000個融合示范項目,帶動2000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推動大數據和十大千億級產業融合。
貴州省加快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發展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速。今年上半年,貴州省與大數據相關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29.3%。
強化對大數據企業的引進力度,為貴州大數據的發展注入旺盛活力和強勁動力。孫志剛介紹,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的數據中心,華為、騰訊、蘋果等行業巨頭的數據中心落戶在貴州。2018年,引進了科大迅飛等12家知名大數據企業和200多家成長性好的企業落戶貴州。數字經濟的增速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位。
“‘智慧樹’正在實體經濟中茁壯成長,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成為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新動能。”貴州省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馬寧宇說。
“綠水青山”讓發展之路更寬
在經濟加快轉型發展的同時,作為長江和珠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貴州省,堅守生態底線,實施綠色發展。上半年,全省與大生態相關的生態環保產業投資增長14.4%。隨著生態紅利不斷釋放,黔貴大地綠水青山畫卷鋪得更廣,“綠水青山”讓發展之路變得更寬。
“高原明珠”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盛夏時節,碧綠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云,一群群黑水雞不時從水草豐美的湖面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