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軟件業在經歷了近20年高速增長之后,仍保持了亮眼的增速。軟件業云化、平臺化、服務化發展趨勢凸顯。軟件產品和服務向基于云計算方向發展,軟件產品和軟件服務相互滲透,向一體化軟件平臺的新體系演變,產業模式則從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軟件業完成軟件業務收入32836億元,同比增長15%。在經歷了近20年高速增長之后,仍保持了亮眼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信息技術服務實現收入19386億元,同比增長17.2%,在全行業收入中占比為59%。由此可見,軟件業呈現突出的服務化發展趨勢,產業模式正從傳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
云服務增速亮眼
管理糧食不再依靠報表,而是通過視頻攝像頭和糧情傳感器,直接管控到現場、實地、糧情的即時變化,實時掌握糧食庫存數量及分布、質量和糧情狀態,讓掌握糧情的周期由15天縮短為3天,并降低了5%的能耗、人力等總成本——這就是浪潮為中儲糧打造的全球最大智能化糧庫,依靠的正是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
數據顯示,在信息技術服務中,云計算、大數據服務等增勢突出。上半年,云服務和大數據服務收入分別增長14.6%和20.5%,在信息技術服務收入中總占比達9%;電子商務平臺技術服務收入增長22.6%,同比提高7.6個百分點。
正如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所言,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乃至產業的業務模式呈現出3個變化,即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從單一線下到線上線下結合實現實時數據服務。同時,“平臺+生態”成為產業主流模式,VPS,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已成共識。
我國企業上云步伐明顯加快。此前,工信部發布《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行業企業上云比例和應用深度顯著提升,云計算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及,全國新增上云企業100萬家,形成典型標桿應用案例100個以上,出現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的云平臺和企業上云體驗中心。
從國際競爭來看,來自中國的云計算市場份額不斷增加。我國在云計算領域起步雖晚,但是關鍵技術發展較快,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統計,2018年,全國新增上云企業超過40萬家,軟件百強企業云服務相關運營收入增長超過90%。
“軟件業云化、平臺化、服務化發展趨勢凸顯。”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表示,軟件產品和服務向基于云計算方向發展,軟件產品和軟件服務相互滲透,向一體化軟件平臺的新體系演變;產業模式則從傳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
新動能蓬勃發展
今日頭條日前宣布再次升級其“靈犬反低俗助手”,用來檢測內容健康度。而支撐每一次升級的,云服務器租用,正是大數據、語音識別、視頻識別等新興技術的巨大進步。
上半年,我國軟件業新動能培育成效顯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開發環境與開發框架以及可視化建模工具等新業態新模式日漸豐富,互聯網服務企業綜合競爭力大幅提高,平臺新動能不斷凸顯。同時,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領域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批高成長性企業。
軟件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行業應用領域,部分行業應用軟件技術水平較為領先,比如通信軟件、電子行業軟件,以及稅務、航天等領域的應用軟件。在平臺軟件領域尤其是互聯網底層軟件平臺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例如阿里巴巴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等。
“在開源軟件領域,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全球開源軟件技術創新中貢獻不斷加大,與開源項目相關的開發者大會、應用創新競賽、專業培訓等持續火熱,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涌現相關創新技術及產品,良性互動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研究員蒲松濤說。
此外,在辦公軟件領域,經過多年投入和努力,已經實現突破,如金山WPS、福昕軟件的用戶數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在車載操作系統方面,我國互聯網企業積極布局,已形成了一些特色產品和應用,如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聯合研發的AliOS車載操作系統,目前已在超過60萬輛汽車上安裝使用。
當前,“軟件定義”正驅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快速發展。在互聯網領域,軟件定義網絡重新“定義”了傳統的網絡架構甚至通信產業;在大數據領域,從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分析挖掘、數據存儲、數據可視化到數據流通等都是基于軟件定義的平臺實現;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度學習算法、開源框架、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均基于軟件定義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