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極飛電子稻草人FM1智能監測站,實現了近距離“實時看樹”。
螞蟻森林關壩自然保護地立牌。
鄭州高新區的居民在了解智能垃圾回收箱的操作系統。
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機械手在工作。
本版圖片均據百度
垃圾分類智能化
今年6月,垃圾分類“動員令”吹響,垃圾分類行動在全國多地迅速展開。當很多人頭疼垃圾分類的操作時,智能垃圾分類的出現帶給市民更多方便。
鄭州市高新區某小區的韓女士現在就是智能垃圾分類的忠實用戶。每當家里的廢紙、飲料瓶乃至換季后產生的舊衣物積攢到一定量時,過去處理它們很不方便。“以前想要給家里這些可再生資源找出路,在時間空間上都不方便。平時上班,周末的時間也被接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占滿了。有時間時,又和收廢品人的時間對不上。”韓女士說。
時間沖突,家里空間有限,這些可再生資源經常隨著生活垃圾被一同丟棄在垃圾桶內。如今,隨著智能垃圾箱的出現,曾經困擾韓女士的問題迎刃而解,“無需預約等候,上班出門的路上就可以隨手將攢下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拿到回收機前依次進行投遞,directadmin漢化,既省時又方便。”
智能垃圾箱包含顯示屏、稱重器、洗手池、分類指引,其“智能垃圾分類系統”自帶稱重系統并能進行大數據分析,居民可直接使用手機號碼或指紋登錄,接著選擇需要投放的種類,然后在設備自帶的稱臺上稱重,打開相應的箱體蓋子,將垃圾投放進去,整個過程都是智能化操作。
這種密封的垃圾箱,比原來敞開式的垃圾桶異味少,也更加美觀。智能垃圾箱旁還設置了洗手臺,方便居民扔垃圾后洗手。小區居民扔垃圾時,登錄賬戶、稱重、投放、洗手,一分鐘搞定。
不僅如此,每個垃圾箱與后臺數據服務系統相連。該小區的垃圾分類管理員介紹說,當居民投放垃圾后,后臺即可清楚地知道人們何時投放、投放垃圾的重量等信息。這些數據利用物聯網自動上傳到智慧平臺存入相關住戶檔案,一方面方便居民在手機公眾號上查詢自己的積分及所有投放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可以看到相應的數據信息,為垃圾分類的量化管理提供一線數據。據了解,目前這種智能垃圾柜已在鄭州的多個小區推廣,受到居民的歡迎。
現在,“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推行,為公眾帶來便捷、有趣、環保的垃圾分類新體驗。
新技術推動綠色快遞
近年來快遞行業高速發展,在全球跑出了“中國速度”。但“中國速度”背后是日益突顯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填寫快遞單、打包快遞、物流運輸以及分揀配送,整個過程產生大量快遞垃圾、排放了二氧化碳。
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綠色物流,各大電商、快遞企業也在國家政策引導下積極開展綠色工作。據《2018年中國綠色物流發展報告》稱,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物流行業在智慧化建設的道路上狂飆突進,以智能算法為核心的新技術,成為物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京東物流在包裝、運輸、倉儲等環節應用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環保包裝、循環保溫箱,將環保從物流延伸到供應鏈各個環節,也將環保理念推廣到京東整個生態;目前,中通快遞的電子面單使用率超過97%,自動分揀線全部使用可循環帆布袋進行集包;圓通上線RFID系統,并在全國四個啟用自動化設備的中心,批量使用可循環的RFID環保袋。
作為大數據社會化物流協作平臺,菜鳥網絡以大數據算法幫助合作伙伴提升效率,提供包括大數據智能路由分單、快遞員APP組件、菜鳥裹裹等工具,不斷用技術優化傳統物流模式。北京右安門街道的菜鳥驛站站長小李從事快遞行業已經8個年頭,他深切感受到了快遞行業的發展與變化。他說:“現在我們快遞都是機器智能分揀,配送路線也都是智能線路規劃,能減少不少運輸里程,也能減少尾氣排放。”小李還說:“不僅快遞公司,客戶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基本都是電子下單,便捷環保。”
螞蟻能量匯成林
支付寶用戶張先生以6張種樹證書和300kg碳能量在支付寶種樹好友中遙遙領先,他說:“剛開始只把螞蟻森林當成一款小游戲,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收能量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動必須做的事情,為了多得點能量,我每天會多走點路,多選擇公共交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