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城市大數據平臺白皮書》,闡述了城市大數據的概念和內涵, 分析了建設城市大數據平臺對于破解智慧城市建設難題的意義,并介紹了我國城市大數據平臺的發展現狀。
同時,白皮書還提出了城市大數據平臺的通用技術架構,梳理了城市大數據平臺的運營模式,并就城市大數據平臺發展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數據應用的意識不斷提高,人們生活和各行業運行產生的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形成了城市大數據。城市大數據是指城市運轉過程中產生或獲得的數據,及其與信息采集、處理、利用、交流能力有關的活動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用簡單、易于理解的公式可以表達為:城市大數據=城市數據+大數據技術+城市職能。
城市大數據的數據資源來源豐富多樣,廣泛存在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和部門,是政務、行業、企業等各類數據的總和。 同時,城市大數據的異構特征顯著,數據類型豐富、數量大、速度增長快、處理速度和實時性要求高,且具有跨部門、跨行業流動的特征。
按照數據源和數據權屬不同,城市大數據可以分為政務大數據、產業大數據和社會公益大數據。政務大數據指的是政務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文件、資料、圖表和數據等各類信息資源。產業大數據指的是在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相關數據,包括工業數據、服務業數據等。此外,還有一些社會公益大數據。當前,城市大數據多數為政務大數據和產業大數據,所以城市大數據的主要推動者應為一個城市的政府和相關的具有一定數據規模的企業。
為保障城市運轉的安全高效,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對海量的數據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存儲與分析,并使用智能感知、分布式存儲、數據挖掘、實時動態可視化等大數據技術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城市大數據是實現城市智慧化的關鍵支撐,是推動“政通、惠民、興業”的重要引擎。
新型智慧城市面臨哪些挑戰?
數據驅動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白皮書認為,雖然當前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但仍存在著特色不明、體驗不佳、共享不足等問題。究其根源在于,未能實現城市大數據資源與城市業務的良好融合。具體而言,挑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系統煙囪林立,阻礙數據共享;二是數據治理普遍薄弱,價值大打折扣;三是數據管理水平不一,缺乏整體聯動。
如何應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困難和挑戰?白皮書認為城市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數據匯集加速信息資源整合應用。第一,城市大數據平臺建立了數據治理的統一標準,提高數據管理效率。通過統一標準,避免數據混亂沖突、一數多源等問題。通過集中處理,延長數據的“有效期”,快速挖掘出多角度的數據屬性以供分析應用。通過質量管理,及時發現并解決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冗余、數據缺值等問題。第二,城市大數據平臺規范了數據在各業務系統間的共享流通,促進數據價值充分釋放。通過統籌管理,消除信息資源在各部門內的“私有化”和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增強數據共享的意識,提高數據開放的動力。通過有效整合,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水平。
二是通過精準分析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在交通領域,通過衛星分析和開放云平臺等實時流量監測,感知交通路況,幫助市民優化出行方案;在平安城市領域,通過行為軌跡、社會關系、社會輿情等集中監控和分析,為公安部門指揮決策、情報研判提供有力支持;在政務服務領域,依托統一的互聯網電子政務數據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多走路,群眾少跑腿”;在醫療健康領域,通過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數據互通,既能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也能及時監測疫情,降低市民醫療風險。
三是通過數據開放助推城市數字經濟發展。開放共享的大數據平臺,將推動政企數據雙向對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建設。一方面,企業可獲取更多的城市數據,挖掘商業價值,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另一方面,企業、組織的數據貢獻到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可以“反哺”政府數據,支撐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進一步促進現代化的城市治理。
如何建設城市大數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