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利好消息傳來,香港免備案主機,深圳概念股全線飄紅,中興通訊、天源迪科、達實智能等大數據相關個股的表現也相當搶眼。
相關利好并非附會,免備案主機,《意見》中明確指出,國家支持深圳“綜合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率先構建統一的社會信用平臺。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完善數據產權和隱私保護機制,強化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透過該表述,深圳大數據產業的政策紅利已“實錘”,它將作為深圳先行示范的產業模塊之一,獲得優先發展機會。
形勢大好,產業迎最佳發展機遇
自2011年5月麥肯錫發布《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域》報告以來,大數據產業開始走上前臺,在全球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天府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大數據市場總價值約420億美元。而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預計2020年突破萬億元。
其中,深圳作為全國信息科技發達城市,在大數據發展上具備極佳條件和先發優勢,加上華為、騰訊、中興等科技巨頭的存在,深圳在大數據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方面,與北京、上海、杭州居于全國第一集團。
然而,在全球視角下,從深圳到全國,大數據產業與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數據開放接口和標準不統一,數據體系不完備,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章不完善,數據使用不規范,數據風控薄弱;大數據技術不夠成熟,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等等。可以說,無論是“做大”,還是“做強”,深圳大數據產業都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要走。
“好風憑借力”,深圳立足于現有產業基礎,積極發揮制度、高科技企業集群及對外開放窗口三大優勢,再充分利用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大好機遇,將有可能實現大數據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將其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版圖中的地位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
四輪驅動,推動產業騰飛
如8月17日深圳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所指出的,深圳將“主動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找標桿、找差距、善作為、補短板,盡快在推動《意見》貫徹落實上取得更多成效、創造更大業績”,深圳大數據產業的著力方向,也正是對標國際水平,盡快縮小大數據產業與國際高水平地區的差距。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做到“四輪驅動”,讓深圳大數據產業的高配“跑車”加速、穩健前進。
一是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行業根基。目前,深圳在5G通信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力度較大,已率先于2019年初開展5G商用試點,計劃新增100M及以上光纖接入用戶數85.1萬戶,5G基站數1955座,以實現全市城區5G網絡全覆蓋,打造萬物互聯的5G先鋒城市,滿足大數據產業快速傳導數據的需要。與此同時,深圳還應加強人工智能、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提供基礎性支持,這將決定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下限。
二是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正確引導行業方向。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規。我國于2016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今年5月又發布了《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但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夠完善,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理應在此方面加強探索,讓大數據產業在合法范疇內發展。其次是加強大數據標準建設,包括大數據產業相關技術開發標準、不同領域數據接口標準、數據安全使用標準等,標準的制定應盡可能對接國際,減少標準不統一帶來的產業內耗和資源浪費。再次是通過搭建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自律平臺,加強行業自律引導。目前,深圳市大數據對口的行業組織不少,如深圳市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會、深圳市大數據產業協會、深圳市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會等等,但目前各行業組織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關職能仍需大力加強和完善。
三是加強研發創新,以技術帶動產業發展。首先是政府方面要加大科研尤其底層技術科研投入,支持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實驗室等大數據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包括支持華為、中興、騰訊和深圳超算中心等產業主體加強第三方云服務平臺和數據中心建設;其次是大力開展政產學研合作,共同攻關大數據關鍵技術,培育面向大數據的開源軟件生態體系;再次是強化國際交流合作,鼓勵跨國公司、國外機構等在深設立技術研發機構,支持深企與國際一流企業合作開發項目,建立成熟的合作機制,在技術上縮小深企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