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時年28歲的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發明了“世界語”。
“世界語”的發明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使全世界各個種族膚色的人都能平等且無障礙的交流和共處。當下,世界語已成為國際使用最廣泛的國際輔助語,在全球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世界語組織和世界語者。
世界語被人們看作是柴門霍夫帶給世界的新“希望”。
然而, 在計算機誕生的70多年時間里,在以0和1為基礎的二進制語言上,越來越多的類似Java、PHP、Python的高級編程語言廣泛應用,由此產生的各種通訊數據也亟需“互聯互通”。互聯數據(Crossflow)這一技術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互聯數據:數字化轉型時代,企業上云的“必選項” 不管是市場的驅動還是政策的引導,“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行業的“共識”。 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其基礎設施和技術承托都是以云計算為戰略核心的升級與重構。
在《邁向云端——云時代性能監控白皮書》中寫到: 業務上云以后,服務節點往往是新、老架構混合,所以性能監控技術必須提供向上、向下的良好兼容支持;而云中數據的封裝傳輸,讓運維和故障診斷的難度進一步提高,如果不能深入解析報文細節,監控將處于“燈下黑”的狀態,無法進行有效的運維與運營。
“天旦的使命是——讓運維穩定無憂,運營做你所想”,directadmin安裝,天旦聯合創始人兼CEO楊光輝在接受億歐金融采訪時表示, “這個使命有兩層含義:從純粹運維的角度,就是系統運維穩定。但更深層次的理解是,讓真正的科技人員,幫助客戶在無風險的條件下,通過數據指導業務,通過更好的過程項管理,做到精細化運營來提高收益。”
楊光輝舉例稱,“今天所有的系統都在用電。但是你周圍還認識什么電工嗎?過往,站群服務器,很多偉大的企業、產品都是電氣工程師創造的,都是那些懂電的人發明的。 像電工一樣,科技人員是這個時代里最懂信息科技和技術的人,科技人員有能力去透視業務運營,從‘運維數據’到‘運營數據’。 只有幫助業務做科技創新,才能體現科技人員的核心競爭力。否則,就是一個純電工。”
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現實困境卻異常棘手。
隨著IT系統的復雜化與運維工作的專業化精分,運維團隊之間逐漸形成“ 數字豎井 ”壁壘,對彼此負責的技術工具與工作內容愈發陌生。這使企業在業務創新時,往往要協調統一多個部門的不同崗位,來實現前所未有的業務需求。此時,運維的保障就更加復雜,無論是故障定位還是排障處理都被低下的部門間溝通效率拖累,影響運維的整體表現,甚至給企業的業務發展帶來阻礙。
要滿足以數量級擴張的運維工作,過去依賴人力疊加的“ 人肉運維” 已不堪負荷, 缺乏總體管理和調度的運維方式導致運維孤島出現以及運維盲區的增加。
如同歷史上的“車同軌,書同文”,要打破運維豎井、提高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就必須使用跨越專業壁壘的通用語言。無論負責基礎設施、網絡、應用或是其他領域,各個團隊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保障業務的正常運轉。 因此,將所有數據都轉換為業務導向的統一視角之后,部門之間就擁有了可以相互溝通的“通用語言”。
互聯數據是指連接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的網絡光纖所承載的全量、雙向的通訊數據。它是被處理過的高價值的業務可用數據源,是能夠實時、直觀了解系統業務運行狀況最全面客觀的參考數據資源。互聯數據相對數據庫中的數據(Master Data)是一種成本低、收效快、實時性高、信息豐富的新數據源,是對機器數據范疇的進一步擴充。
“就好比‘互聯網’這一概念一樣,在早期創建的時候叫它叫‘英特網’。事物都是在發生過程中不斷的演進。今天我們看到的互聯數據也一樣。”談起互聯數據楊光輝非常自信, “跟所有人都在建鐵路不同,天旦一開始就要‘造機場’。 天旦利用網絡旁路技術,重新建立一條網絡通訊數據,且要把它還原成業務數據的技術路線。這條技術路線要實現對業務和復雜交易系統的理解。目前市場上存在2400多種不同的通訊語言,天旦要將這2400多種語言抽象出一種‘世界語’。這種世界語在跨部門、跨系統、跨組織間大家都看得懂。換言之,在這里系統與系統對話,通訊鏈路上的語言兩者是相互理解的。”
簡而言之, 互聯數據它是能抽象人與人,系統與系統、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數據表現的一種形式。
“科技引領業務創新,而不是維護業務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