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市場的持續關注,還是業務層面的變革討論,中臺還要不要建以及怎么建,都是擺在各大公司老板面前,需要深入評估的事。
如果建中臺的核心目標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那么,中臺到底要不要建,或許就會清晰很多,剩下的則是要考慮誰適合建,以及怎么建?
中臺的價值
“拆中臺”的討論源于元旦之前,張勇在阿里內網發布文章表示,他對目前阿里的中臺并不滿意,他直言道,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
阿里終究是阿里,張勇一句話就能掀起圈內圈外對“拆中臺”的高度關注。
作為建中臺的祖師爺,阿里提出中臺架構已經5年,無論是最早的建中臺,亦或是2018年,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阿里關于中臺的一舉一動都成為風向標。5年后,阿里開始重新審視中臺價值,是中臺存在的價值消失?還是中臺需要基于業務重新變革?
當時,阿里擁有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眾多業務線,這不僅意味著每一個業務都是明星級項目,更代表著這需要一支超級龐大的團隊。重復的業務線,龐大的人力成本,下降的效率促使阿里開始正視大量協同的要求。
直至2015年,馬云到芬蘭游戲公司Supercell參觀,并詫異于一個不到200人的公司能夠創造15億美金利潤,核心原因是他們把游戲開發過程中,要用的一些通用的游戲素材和算法整理出來,把這些作為工具提供給所有的小團隊。
于是阿里下定決心建中臺。到2018年下半年,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美團、滴滴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啟以中臺為核心的組織變革。中臺至此正式出圈。
中臺建設的初衷,是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之所以在大平臺大公司率先開始,是因為,這些公司的業務體系已經成長的非常龐大,業務單元之間沒有形成有效協同,大量同質化的數據沉淀在各自的模塊里無法實現復用,使得業務之間是割裂的,效率難以提升。所以,中臺到底是什么?業內達成共識的是:
首先,這是企業內部可以復用的技術平臺和共用的組織平臺;
其次,數據資產是“標準化”、“可復用的”;
第三,建立中臺的目的是能夠解決企業組織臃腫,提升組織運行效率,最終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所以,中臺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于是,在巨頭的帶動效應下,“建中臺”的聲音甚囂塵上,并由此涌現一批以協助企業建中臺為主營業務的數據智能服務公司。
2015年,曾經參與了阿里巴巴第一代大數據平臺的規劃與建設,打造了集團統一數據標準與數據安全體系的陳吉平,從任職了11年的阿里巴巴離職,并聯合另外兩位阿里好友(寧海元、徐進挺)成立了袋鼠云,主要為企業提供數據智能服務。5年過去,據公開數據,“袋鼠云”最新一輪融資是在2019年12月獲數億元B輪融資。
關于中臺價值的討論此消彼長,基于此,品途商業評論也詢問了行業內相關企業的看法,其中作為頭部企業之一的袋鼠云認為,中臺是一定存在價值的,因為可以避免重復建設,提升開發效率、發掘數據價值。數據中臺應該實現平臺化、資產化、服務化,聚焦數智場景,賦能行業生態,讓數據產生價值。其他企業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
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建中臺是必選題
品途商業評論從多家數據智能服務公司和已經完成中臺建設階段性目標的公司了解到,對于“阿里拆中臺的”態度都比較明確,不跟風,不炒作,堅持做自己。
“中臺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已經完成了數據中臺的一期建設,接下來會布局下一期的目標,核心是明確什么樣的公司需要建數據中臺。”一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CTO說。
結合自己一年多建中臺的經驗,上述CTO認為,建數據中臺要有兩個必要條件,“足夠豐富的數據沉淀,有多個大數據場景的需求,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事實上,中臺本身并不能直接產生業務價值,中臺的價值是支撐快速實現數據應用。如果沒有大量數據的沉淀,甚至數據沒有實現多維度,且公司業務也沒有3個以上的應用場景,建中臺的意義就不大。
究竟哪些行業適合建中臺?這位CTO認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可能。
某龍頭券商在建中臺的時候,目標非常明確。不同于銀行的存貸業務,證券的實時數據都是客戶交易數據,且證券單客戶交易頻率遠高于銀行,因此,他們需要快速處理事件和響應客戶需求,對系統實時分析的要求高。所以證券建中臺的目標就是向實時化迭代,提高響應速度和運營精細化程度,這對數據中臺和業務系統提出很高的要求,建設數據中臺的項目分兩期進行,一是實時數倉建設,二是大數據開發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