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融資租賃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之下,除了要充分發揮行業的跨界屬性,延伸業務鏈。同時還要借助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升業務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融資租賃是一種集金融、貿易、服務為一體的跨領域、跨部門的交叉行業,兼具融資與融物的屬性,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推進國民經濟產融結合的中堅力量。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融資租賃業務合同余額已經超過6萬億元。市場空間巨大,發展前景廣闊。
融資租賃業的歷史機遇期
作為連接金融資本與實體產業的新型金融服務工具,融資租賃直接為實體經濟的存量資產盤活、制造技術更新以及產能結構優化提供了支持,高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契合中央會議精神,受到政府力挺,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融資租賃有效助推產業結構升級。融資租賃與制造業有著天然的契合關系。隨著國家層面要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中國制造2025”,融資租賃服務裝備制造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機遇。商務部發布的《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2016-2017)》中顯示,在租賃業務行業分布中,能源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基礎設施及不動產、通用機械設備和工業裝備排在租賃資產總額前五位,均分別超過千億元。
細分綠色產業發展,融資租賃專業化運營迎來新機遇。近年來,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租賃業務成為租賃公司加緊布局的風口。《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要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供給。這為租賃公司開辟了創新業務的發展路徑,創造了深入細分領域市場的機會。商務部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醫療制藥設備租賃資產規模為783億元,排名位居各行業租賃資產第6位。
金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助推融資租賃業國際化接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我國租賃業正加速和國際租賃業接軌,融資租賃公司走出國門開展跨境租賃業務迎來重要契機。實際上,依托于自貿區優惠的貿易、財政、稅收和業務準入等政策,我國融資租賃業務在天津、上海、深圳等地自貿區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集聚規模。
融資租賃業的關鍵風險點
我國的融資租賃業相較于國外起步晚,發展過程也曲折,但總體發展速度比較快,特別是在2007年以后,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國家政策的積極影響,迎來了全面發展的良好契機。目前,已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融資租賃市場,僅次于美國。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問題也開始顯露。首先是行業標準缺失,融資租賃市場魚龍混雜,金融監管趨嚴,融資成本攀升。其次,與成熟租賃市場相比,國內的融資租賃企業在風險控制、資產管理以及公司運營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行業違約案件增多,專業運營人才緊缺。
通過分析其業務結構,基本可以概括,開展融資租賃業務一般會面臨如下七大風險因素:
1、政策風險:國家相關政策是否支持
2、法律風險:公司業務是否合法
3、市場風險:利率、匯率波動
4、戰略風險:業務領域是否符合公司現狀
5、信用風險:供應商、承租人是否違約、是否存在欺詐
6、操作風險:是否符合操作規程
7、商務風險:交易是否真實(直租)、出租設備所有權是否得到保證(回租)、保險是否到位
事實上,除了政策、法律、市場等風險因素需要時間,需要國家上層以及市場的調控以外。其余關鍵風險點,則可利用科技,從企業自身來完善,提高防控能力。
融資租賃業的大數據之道
金融科技時代,數據已成為資產,云服務器租用,成為核心競爭力。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已經開始影響融資租賃的業務模式、風控模式和租后管理模式。
融資租賃作為金融的一個分支,風控無疑是重中之重,而信用風險管理更是整個風控工作的核心。
國內企業反欺詐領域的概念先行者之一,在金融大數據風控領域積累了諸多經驗。通過輸出我所在公司的星象-風險管理平臺(以下簡稱“星象”),賦能融資租賃企業,使其具備“信息收集、欺詐識別、經營分析、失信預測、租后監控”等智能管理能力,幫助融資租賃企業克服信用風控痛點。
下面我將就融資租賃業務與星象結合實施的場景為例,說明如何利用智能平臺做好信用風險防控:
1、融資租賃業務基本實施流程
核心考察:企業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
2、融資租賃業務與星象的應用結合
1)租前準入:企業信用風險評估
作為租賃業務的第一關,在這個環節,主要解決信息收集難、效率低的難題,提升業務覆蓋率和反欺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