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氣象大數據如何獲得?目前有哪些應用?
氣象數據現在融入國家發展還有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尤其在防災減災應急管理方面,暴雨、臺風等數據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還有農業領域,氣象數據可以幫助農民更好劃定農業種植范圍,提升農產品品質,還可以利用氣象數據來做精準的智慧農業,根據整個農業施肥灌溉還有病蟲害防控的需求,結合氣象遙感數據來實時監測,提供比較精準的建議。一些像電力能源、風能、太陽能整個布局建設過程之中也需要氣象數據。
曾沁:氣象大數據主要是指在氣象領域圍繞智能預報和智慧服務,從氣象數據采集、加工處理、預報預測、共享服務、存儲歸檔等氣象業務和科研工作各個環節所產生的各類數據。主要有氣象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加工形成的氣象產品數據,以及互聯網氣象數據。我們非常積極地鼓勵整個社會包括在移動互聯網上能夠分享通過自己的智能終端采集到的數據,這樣可以提升氣象監測的密度跟廣度。我們也從互聯網上獲取一些氣象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整理之后可以用于提高預報的準確性,也可對外進行開放共享。
記者:氣象大數據主要用戶有哪些?發揮了哪些作用?
我國正在實施大數據戰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12月4日,中國氣象局在北京發布的《中國氣象大數據(2018)》顯示:自2001年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試點工作以來,我國氣象部門通過風云衛星遙感數據網、中國氣象數據網、中國天氣網等平臺向社會提供數據服務,年服務量超過500TB。
此外,中國氣象局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共享衛星、地面、高空、海洋、數值預報模式等全球氣象資料;承擔世界數據中心中國氣象學科中心任務,向應用部門和用戶提供氣象信息服務;承擔世界氣象組織衛星數據收集和產品中心的任務,接收風云衛星數據并制作成產品,通過世界氣象組織信息系統為各國用戶提供數據服務。
在支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方面,以去年為例,2017年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213824條,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016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5.8%。
曾沁:中國氣象局在2011年發布了《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明確了數據共享的政策;2015年出臺的《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提出開放氣象信息服務市場,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生產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而同年9月公布了基本氣象資料產品,向公眾提供五大類17種數據產品的服務。
曾沁:目前,已有2000余家科研教育機構、近千家企業和超過20萬個人注冊中國氣象數據網,訪問量超過1.7億人次,共享服務數據量超過30TB。在此過程中,支持科研項目2640項,其中論文論著成果超過1200項。
《中國氣象大數據(2018)》顯示,開放共享的氣象數據已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新能源、農業、移動互聯軟件開發和服務、公共管理等領域,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效益顯著,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農業等多個領域。
記者:目前主要的數據應用產品有哪些?未來還會有哪些數據向社會開放?
那么氣象大數據應用到了哪些領域?對于各行業有哪些支撐?下一步還會對公眾開放哪些氣象數據?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未來,與氣象比較密切的行業,像生態文明建設,物流、醫學、農業、交通、旅游以及清潔能源、電力等方面,氣象數據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也希望在數據開放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可以把氣象大數據的價值更好地挖掘出來,服務公眾。
比如,氣象數據已融入多個行業,實現協同發展,如福建省氣象局向種植戶推送實時監測信息和棚內氣象預報產品,可增加經濟效益21.1%;天津市氣象局實時采集兩萬個監測點積水實況數據,實現基于用戶定位和用戶請求的預警信息靶向推送;北京市氣象局將模式預報、實況數據與北京地區公眾出行規律、車流量、駕駛行為等數據進行融合,支撐智慧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