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結構化的醫療大數據做支撐,人工智能應用不斷逐漸滲透進醫院這個最難被智能化改造的場景。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從非結構化到結構化,取之于臨床的醫療大數據最終被用之于臨床。改善就醫體驗、提高診療效率、輔助臨床科研,每一個醫療參與者都已經受益于診療數據結構化的成果。不過,在院長們眼中,醫療大數據的觸角應該延伸到專科單病種的標準化治療方案制定,而坐擁頂尖人才和豐富經驗的醫療大數據企業需要在其中發揮更加主導的作用。
在年會后的訪談環節,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簡稱“鼓樓醫院”)黨委書記彭宇竹、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簡稱“貴醫大附屬醫院”)副院長李昆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簡稱“邵逸夫醫院”)副書記喬凱向介紹了智慧醫院建設成果,并分享了醫療大數據未來應用的設想。
同時,實現分級診療也離不開醫療大數據。鼓樓醫院的醫聯體集團涵蓋了一百余家醫院,大部分患者管理事項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
在醫院端,三位醫院管理者都強調,結構化的醫療大數據給予醫生臨床科研極大幫助。喬凱副書記指出,結構化的醫療大數據才是真正有用的數據。邵逸夫醫院成立時間不長,科研基礎相對薄弱,醫生對將醫療大數據應用于臨床科研的感觸頗深。前不久,鼓樓醫院將過去10年近10萬例健康體檢數據進行了結構化處理,極大提高了臨床科研產出效率。彭宇竹書記認為,醫院內還有大量數據資源亟待開發和利用。
第三,借助結構化數據庫來實現智能化應用,部分學科已經形成了單病種的細分結構化數據庫,如普外科的胃癌和大腸癌、內分泌科的糖尿病。下一步,鼓樓醫院將鼓勵各個專科和部門對結構化數據庫進行深度挖掘。
李昆副院長告訴,以往,患者看病等待時長1-2小時,而在數字化場景下,患者只需提前10分鐘抵達醫院候診,“到達醫院以后,導醫會將患者安排到專門的等候區。”此外,患者的處方、檢驗結果也會實時在院內流動。
據彭宇竹書記透露,鼓樓醫院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藥學服務延伸,通過人工智能軟件,域名購買 directadmin購買,幫助藥師審方,藥方的覆蓋范圍從過去的10%-20%已經增加至100%。
貴醫大附屬醫院:以大數據為抓手,奮力追趕
此外,貴醫大附屬醫院已經就肝病的標準治療方案,與中科院腫瘤醫院、醫渡云達成初步意向,從2019年1月啟動新的合作。“醫渡云可以通過與中科院腫瘤醫院的院士組成一個團隊,以肺癌為例,針對具體肺癌分型,制定病例采集要求,通過醫渡云傳輸到院士指導團隊,由指導團隊制定標準治療方案,用于治療指導,這是一種循證醫學的臨床路徑。”李坤副院長指出,“目前,全國還沒統一的治療方案,科學界也有些爭論。但如果院士團隊能夠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再通過醫渡云傳輸下來。”
鼓樓醫院擁有百年歷史,積淀深厚,在全國大型綜合公立醫院中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十三五”其間,鼓樓提出重塑醫院信息系統,以HIMSS7級、互聯互通、JCR等要求為標準,開始建設智慧醫院。
在患者端,智慧化的醫院優化了患者就醫體驗,統一歸集患者數據,以APP聯通院內和院外。醫院數字化對患者的助益,已經隨著國家互聯網醫院政策的落地而為人們熟知。
第一,操作層面的互聯互通,2016年啟動,2018年2月初已經基本到位。目前,鼓樓醫院通過HIMSS6級認證,實現日常診療、檢驗等數據的互聯互通。
李昆副院長指出,建議醫渡云把預防設計放在前端。在全國頂級醫療專家的幫助下,這項工作是醫療大數據公司可以做到的。“但是這個工作不是單靠醫渡云能夠完成的,需要與全社會的信息化建設聯動起來。”
在功能實現方面,鼓樓醫院主要從三個層面來操作。
喬凱副書記也指出,臨床科研的具體想法,是要從醫院里產生的,服務器租用 免備案服務器,醫療大數據企業具備技術領軍人才,能夠從技術層面切入,為智慧醫院建設提供專業服務,“希望醫療大數據企業從數據的服務型企業轉變為數據的主導型企業,在這方面實現一些跨越性的轉變。”
鼓樓醫院設置了100余臺自助設備,患者就診全程只需條碼,而無需排隊,依托APP延伸原有隨訪體系,并建立遠程醫療中心,實現對基層醫院的遠程診療指導。貴醫大附屬醫院也通過數字化實現了自動預約、人工智能的診斷,節省診斷時間,并提高精準度。
彭宇竹書記指出,醫療大數據的智能化有效利用,單靠醫院自身是很難完成的。醫療大數據體量非常大,人工的方式無法采集和處理,必須依靠專業人員通過計算機語言建立算法來歸類。“醫療大數據公司具備人才優勢,負責具體工作內容的推進。”
李昆副院長在分享貴醫大附屬醫院智能化建設經驗時,格外強調落地,“何為落地?就是要讓管理者感覺到管理上的便捷,讓我們醫生的使用者感到他使用的方便。”
目前,醫渡云已經協助貴州省人民醫院梳理了2007年以前的數據,在完善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推出實用性功能,包括全科疾病和心血管專科疾病的防控。
貴州省是全國大數據的重要基地,在與醫渡云的合作中,貴州省人民醫院最想做的是預防。通過大數據梳理發現,貴州省的一些常見病、地方病具有發病規律,生活習慣、居住環境中存在潛在誘發因素。
2016年,邵逸夫醫院與醫渡云合作,著手建立整個醫院的科研大數據平臺,對患者數據進行了采集,實現標準化和結構化。邵逸夫醫院自主建立了醫療云平臺,匯總千余家醫院的上萬名醫生資源,從而更好地服務和吸引患者。
邵逸夫醫院:從“一號制”到智能化
貴州農村的高血壓比較多,計劃與醫渡云開發心血管專病軟件,一方面發現今后怎么樣規范治療,另一方面發現它的誘發因素和他的生活環境和他的飲食習慣和他的其他嗜好有沒有關系。在此基礎上,盡量將疾病扼殺在沒有發生的階段。
“無論是醫療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最終都必須落地。而醫療大數據的重要應用領域,應該是治療。”在由重慶醫學會主辦,重慶醫科大學-醫渡云醫學數據研究院承辦的首屆“兩江智慧醫療高峰論壇”暨重慶市醫學會信息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上,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李昆談及醫療大數據時,如此表示。
鼓樓醫院:重塑醫院信息系統
信息化是醫院智慧醫院的基礎。在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已經有超過20年歷史,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卻是一個更開放的過程。
邵逸夫醫院從1994年建院伊始便實行一號制,依托計算機系統,患者所有的歷史就診信息都被完整保留。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邵逸夫醫院的特色,其保證了了醫療質量,和臨床科研需求,并且為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