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S離不開高質量的臨床大數據。國家電子病歷新版評級的四級要求全院信息共享,達到初級決策支持;五級則要求統一數據管理,實現中級醫療決策支持。盡管對評級醫院提高了難度,但的確指明了信息化發展建設的方向,同時對醫療大數據的發展是重大利好。
醫療數據的共享和應用的豐富,也將面臨著更多安全挑戰。醫院在網絡安全層面遭遇了勒索病毒,勒索病毒初發時,國內醫療機構中招的很鮮見,但2018年成為局部爆發年。某些醫院中了勒索病毒后引起HIS故障,有些會在微信群曝光和討論,當然更多醫院是低調處理。在數據應用方面,由于數據挖掘人員接觸數據的機會增多、醫院內外網業務打通的通道增多,應用風險也隨之增大。
政府層面推進醫療數據共享的同時,醫療機構在嘗試推出“某某云病歷”或云醫療等APP,逐漸主動放開數據共享,從而廣受群眾好評。患者就醫的獲得感往往是在信息化和數據共享的APP上呈現的,患者的廣泛應用有助于醫療秩序的優化,也反過來推動數據的進一步共享。
是否要建大數據平臺,醫療機構的態度已經走過了從不解到理解、從觀望到迫切的過程。但如何建設還面臨很多問題:是否和之前建設的CDR平臺重復?讓HIS廠商建,還是大數據公司建?安全如何把握?數據如何提供?在哪些場景應用?如何和臨床結合?數據如何管理?如何評價效益?如何借鑒業內成功案例?希望國家或者行業協會能提供指導和范例,避免投資浪費,避免安全風險。所以,2019年迫切需要推出醫療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指南,規范和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首先,政策支持將繼續加強。
對于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頒發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有著明確的定義:是指在人們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等過程中產生的與健康醫療相關的數據。因為體現醫療大數據價值的核心數據在醫療機構,所以本文談的更多是醫療機構產生的以臨床診療服務為核心的數據。
我們在2018年開展了一項課題,對127家醫院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雖然有近51%的醫療機構還沒有建設數據平臺,但已經有49%的醫療機構在進行了應用和嘗試,比如臨床輔助決策支持、應用管理決策支持、科研數據庫等。與過去幾年的觀望和裹足不前相比,這已經是非常可喜的進步了。畢竟一個新技術的成熟應用逃不過萌芽、快速發展、回落和逐步成熟應用的曲線。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推行的30家醫院電子病歷共享工程就是政策縮影,盡管目前數據只是對醫療機構公開(患者就診時授權),但相信新的一年將有更多醫療機構加入共享平臺,也相信不久的將來,數據平臺也會給患者個體開放。
展望2019年,如何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提升群眾獲得感,肯定是新一年醫療行業的工作重點。而要落地這一目標,既離不開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改造,也離不開醫療大數據的底層支撐。那么醫療大數據在新的一年如何著力,如何發展呢?在此,謹結合自身工作體會,歸納了如下十個要點和思考,與大家交流。
還有不多日就是中國農歷豬年了。期望曾經在風口的醫療大數據這只“豬“早日平安落地,快跑著回歸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