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北京4月22日電 4月21日下午,“首屆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暨2019CIDEG學術年會”在清華公管學院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主題圍繞“大數據治理與生態環保發展”的主題,探討我國大數據技術在生態環保治理中的最新應用,以及對政府治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論壇邀請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曾途參與主題發言環節,論壇的對話環節邀請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星岳雄,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國際關系與太平洋研究院教授、CIDEG學術委員巴瑞·諾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CIDEG學術委員高世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CIDEG學術委員周漢華,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研究總監秦虎共同參與了對話。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與財新傳媒共同舉辦。論壇主題發言環節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陳玲主持,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圓桌對話環節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主任薛瀾主持。CIDEG多名理事和學術委員出席了本次論壇。
論壇首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吳敬璉致辭。吳敬璉在致辭中指出數字技術應用與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兩大復雜問題的結合,將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圍繞這一熱點問題為公共治理提出基礎理論和政策建議,是CIDEG重要的工作方向,也是本次學術年會的重要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吳敬璉致辭。
隨后,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分別代表合作方致辭。高爾基提出,利用大數據推進氣候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大數據資源會逐漸反哺其他領域研究以及經濟行為。他以財新傳媒與國家氣象中心合作研發的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為例,呼吁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推進大數據研究進入跨時代發展。
在主題發言環節,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首先做了題為《運用數字技術促進生態資本核算》主題演講,劉世錦提出關于綠色發展的三個新認識:綠色發展包括但是不限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不是對傳統的工業方式的修補;綠色發展更多的是加法和乘法。基于這種新認識,生態資本的核算對綠色發展顯得尤為關鍵。他提出“生態元”的概念,即太陽能能量,將生態元作為生態領域的通用單位,以核算生態資本的服務價值。生態元首先把不同生態類型的服務價值打通進行加總計算,再回到現實生活環境問題的解決。大數據的發展加快了生態元的統計計算,不僅有利于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政績評價,也有利于建立生態服務價值地圖,服務大眾生活。最后,劉世錦表達了對探索打通生態世界生態元和現實經濟世界人民幣比值關系的期待。
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緊接著做了《蔚藍地圖與綠色選擇》主題演講,馬軍在演講中介紹到過去四十年,我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發展,但同時由于地方政府環境執法動力的不足,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為了實現環境信息公開與社會參與,蔚藍地圖數據平臺于2006年建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提出PITI指數和CITI指數,云主機,分別評價地方環保部門的執法效果以及企業環境表現。在數據庫的基礎上,蔚藍地圖形成了一個包括檢索和分類機制、數據披露機制、違規問題披露確認機制、數據公開審計機制的管理體系。馬軍總結道,環境治理不僅意味著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如今政策中不斷強調多元共治,NGO組織獲得了更多空間。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就《智能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發表主題演講,他結合阿里巴巴集團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實踐,從人類利用算法拍攝黑洞的新聞出發,說明了大數據在內的科研體系與城市治理體系的深度結合。劉松認為,大數據的智能為城市提供“穿透力”的治理能力:一方面,微粒化閉環管理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有利于破解復雜性系統非線性關聯,找到城市治理問題本質。未來城市將是傳統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的融合,在雄安新區等城市建設中,融入數字化模型,可以提前避免環境災難的產生。劉松表示,城市治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帶動了龐大的智能化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