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醫療資源日益豐富且互聯網醫療已得到長足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可能已經很難理解基層醫療資源的匱乏將對其病患產生怎樣的威脅。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心梗患者被送到了鄉鎮衛生院,醫療技術人員為其做了心電圖后,卻沒有專業醫師出具診斷意見,這名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以往面對這種情況,患者只能被繼續送到至少縣級醫院進行診斷,在送診的過程中,一些患者常常因為貽誤最佳治療時機而失去生命。
而現在,這種悲劇正在被逐漸避免。從2018年開始,貴陽市內的鄉鎮衛生院在完成病人心電圖數據采集后,上級醫院就能立馬根據這些數據資料做出醫療診斷,免備案主機,并將結果回饋至基層醫生的工作電腦,基層醫生隨后在檢查報告的指導下對病患進行搶救或治療。在足夠理想的狀態下,以往看病需要花上數小時甚至一天時間去奔波,如今最少只需五分鐘。
毫無疑問,這將是貴州省醫改過程中亮眼的一筆,也是省、市、縣、鄉分級診療發展過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案例。這樣的改變得益于“貴陽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臺”(以下簡稱“健康云”)的建設與運行。“健康云”作為《貴陽市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條例》法定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已完成6大平臺、40余個子系統的搭建,從橫向、縱向多維度覆蓋了醫療健康所有環節的功能應用。
要想打破各級醫療“次元壁”,醫療數據的“聚、通、用”是關鍵。“健康云”項目負責工程師李挺向記者介紹,項目匯聚了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診療數據、市縣鄉村四級基層公共衛生數據、全市婦幼保健數據、預防接種數據等,不僅在基層醫療機構內實現醫療業務系統全面互聯互通,還打通了公共衛生體系與基層醫療系統的界限,實現了所有平臺覆蓋的醫院信息系統與區域平臺互聯互通。
打破數據的“次元壁”,也就意味著醫生在電腦前就可以看到實名就診患者在本院做的所有檢驗、檢查結果,極大方便了患者就診。通過平臺,基層HIS(醫院管理和醫療活動中進行信息管理和聯機操作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則可以向公衛人員推送實名患者就診、體檢等相關信息,方便納入到患者個人健康檔案中,讓公衛服務更有效率。
如何最大化醫療大數據的價值?“健康云”項目還通過推進居民健康服務門戶網站、“健康貴陽”APP、遠程健康監護平臺(血糖、血壓)應用建設,利用不同渠道面向居民提供預約掛號、健康檔案查詢、門診及住院費用查詢、用藥提醒、兒童疫苗接種提醒、孕產婦檢查記錄查詢、慢病健康管理等各類服務。
如果說醫療數據的“聚、通、用”是實現醫療資源下沉、完成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改造的基礎,那么遠程醫療則是醫療資源下沉的直接體現。
前IBM認知醫療研究總監、現平安科技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曾表示,中國一年的就診人次是80億,其中一半左右發生在二級和二級以下醫院。這40億人次治療的規范性非常讓人擔憂,調研數據顯示基層治療的規范性操作比例較低,可能不及一半。在這樣的背景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遠程醫療,就像是為基層醫療臨床診斷開啟了一條“綠色通道”。“我們依托省、市、縣、鄉4級遠程醫療網絡,以縣級醫院為區域診斷中心,對鄉鎮衛生院上傳的影像、心電圖像進行診斷,保障了基層醫院診療服務的順利開展。”李挺表示,自“健康云”遠程醫療系統投入運行一年半以來,貴陽市已累計開展遠程醫療服務4萬8千例。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清鎮市基層醫療機構通過采用遠程診斷模式,第一時間診斷出心梗患者,目前已累計挽回30余名患者的生命。
近年來,貴陽市先行先試,已出臺了多個大數據地方性法規,為國家相關立法提供了可復制的寶貴經驗。作為貴陽市出臺的第三部大數據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大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數據開放共享的基礎之上,首次將目光聚焦到了民生領域,推動貴陽市健康醫療大數據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條例》規范,“健康云”對醫療健康數據進行采集、匯集和存儲,促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聚、通、用”,為市民就醫提供更加便捷、方便、有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