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外部環境劇烈變化的一年,也是企業快速變革的一年。
如今,各行各業都致力于把信息化建設落實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使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企業業務增長的不二法寶。
新挑戰孕育新機遇,新機遇孕育新創變。
對于許多技術方來說,可以幫助更多的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發揮商業智能工具的價值,賦能企業生產經營全鏈路,擁抱更為廣闊的數據治理生態。
結合工業物聯網、智慧城市、數字基建等主流應用趨勢,深度挖掘在數字化變革浪潮下,企業如何利用數據分析來全面支撐業務升級和降本增效呢?
在帆軟2020“數字創變”主題的大會上,帆軟CEO陳炎先生向大家分享到,截至2020年8月份,帆軟的營收增長了大約20%,利潤接近去年同期,陳炎表示,這組數據引發了思考。
1、要保證收入增長就是技術方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應該大于客戶購買的成本+使用成本,核心原則就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2、技術方需要了解客戶痛點和體驗,需要了解應該優先開發哪些用戶,分清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如何給制定以客戶為中心的目標,那就需要技術方量化客戶體驗,做定量的分析,同時也要做定性分析,通過交叉驗證保證所有的工作都對準客戶的價值。
3、關于管理方面,企業的中高層干部要定任務量、下區域,多去拜訪客戶接受吐槽,并感受一線同事的工作真實情況。
4、凍結不能提升客戶體驗的團隊,如果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體驗,那么如果不計成本地不斷擴大營銷體系的人員,其實對客戶也是一種負擔。
5、企業要多利用“組織”這個動詞,組織文化、分配、戰略和產品方面的共識。而一個組織對外的低效緣由是對內的共識較少,因此,想要提升企業對外執行力,就要加強對內共識,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對于各行各業而言,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都是推動智能建設,賦能生產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針對業務痛點、深度優化數據治理顯然是每個想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的著力點。
關于數據間的特點,中國商飛數據管理總師胡盛行分享到,以民用飛機為例,其研發、生產和制造過程非常復雜,對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嚴苛,更重要的是對民用飛機這個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是非常嚴苛,其背后的數據在規模上不一定龐大,但是數據的復雜度非常高,數據和數據之間的關系難以理清,因此數據架構難以設計和維護。
提到數據管理中心,一定要和業務部門結合起來。而數字化的轉型,如果從英文的角度去理解,有三個不同的單詞來對應,也是代表了數字化不同的三個階段。
Digitization,就是最初的數字化概念,例如磁帶變成了CD。
2010年以后,逐漸提出了Digitalization,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新的技術,幫助企業降本增效,例如云、物、移、大、智和區塊鏈。
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最近提出來的,通過信息化技術讓企業發生深遠廣泛的變革或轉型。
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相對于現代企業理論,傳統企業將企業視為生產單元,云主機租用,而企業是市場中交易費用為零的區域。傳統的企業理論共同點是把企業視為市場中的一個黑盒,而沒有將這個黑盒打開。現代的企業理論從企業家出發,認定企業家是對市場有著獨特判斷的一群人。這個判斷,就是使用資產以滿足消費者偏好的推斷。
因此,現在的環境不僅要求初創企業有創新,成熟企業一定要有創新。且就目前的形式來說,恰恰是成熟的、有規模的企業,更有利于創新,因為創新越來越需要巨大的試錯成本,也越來越需要企業有承擔試錯的能力,這也是現代企業理論推導出的企業發展趨勢。
轉型的本質就是創新,企業通過轉型從制造工廠就變成了研發機構,從生產單元就變成了創新單元,因此企業就從個人的創新向集體創新去轉型。
數字化能夠為企業具體帶來什么?
1、能夠讓企業中的非創新的活動更加的簡單,這意味著企業可以投入更少的成本去完成一些重復性的勞動,例如低端的計算或管理,這能夠讓企業將更多的時間成本投入到創新工作當中,實現更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