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免備案主機,在2019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說,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企業投中標企業開展了一定的分析工作。我們分析發現,某企業一年投標上千次,中標次數為零,同時通過信用中國網站查詢該企業存在16項黑名單信息,說明該企業在信用上面存在相當的風險。
周民指出平臺的數據分析目前還只是在點上進行,但是已經看到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空間,目前也正在抓緊完善相關的功能,爭取做到面向地方服務的信息產品,實現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也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得到各個地方的大力支持。
公共資源交易主要涉及政府采購、工程項目建設、礦業使用權出讓等6大類207項,而這些交易必須實行招投標。在以往,企業提供的紙質投標書往往是厚厚的一摞,directadmin漢化,其中涉及的數據量也非常大,評標專家要花較長時間進行比對。現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通電子投標系統后,系統可以對各家企業的標書進行大數據分析,為評標專家提供企業資質、合理價格等決策依據。
現在電子評標以后,所有的數據是靠系統來計算,可以挖掘篩選哪些單位的報價、分部分項工程,各個單位是否有雷同,可以根據系統所計算出來的結果,評判哪些單位更加合理。同時,為了保證評標過程的公平公正,每次參與評標的專家,都是系統從9000多人的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因為整個公共資源的交易信息都在“數據鐵籠”中處處留痕,招投標的全過程也被納入監控系統,有效避免了違規情況和腐敗的發生。
“一個企業在貴州省兩三年內,參與投標兩三百,卻一次都沒中過標,橫向抓取數據卻發現這一家公司在廣州中標100多次。”“一個招標單位數年招的十次標,中標單位都是同一家,并且自始至終都有兩家企業陪同中標企業參與投標。”“有三個企業總是出現在同一個代理機構代理的項目里。”
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可以建立行為關系模型反映現在,通過歷史數據還原人和人、個體和個體之間的非正常的關系。投標單位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問題,違規行為在大數據面前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