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科技企業發展,先看BAT。
三家公司各自占據自己的領域,成為了無數小公司嘆為仰止的高山,在大數據的領域里,又尤以BAT最為耀眼。
在前不久的一次公開會議上,李彥宏、馬云、馬化騰又對數據的應用產生了公開分歧,三者分別認為數據的價值在于算法、數據量、場景化,這其實是暗合了三家公司的經營方向與理念。百度掌技術,阿里重規模,騰訊把持著社交與游戲,是妥妥的三種企業文化,三個經營方向。
三者的交叉與區別:
百度公司是一家妥妥的工程師文化公司,素來就有“數據為重,不為上”的傳統。
作為BAT三家中數據量最大的公司,百度的大數據其實起步是最晚的,自2014年4月24日起,百度正式宣布對外開放“大數據引擎”,包括開放云、數據工廠、百度大腦三大組件在內的核心大數據能力開放,通過大數據引擎向外界提供大數據存儲、分析及挖掘的技術能力,將面向多個傳統領域逐步開放。同年8月18日,聯合國與百度宣布啟動戰略合作,共建大數據聯合實驗室(bdl)。據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百度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的目標是探索利用大數據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創新模式。
百度在開發和運營一整套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引擎系統,包括數據中心服務器設計、數據中心規劃和設計、大規模機器學習、分布式存儲、超大規模集群自動化運維、數據管理、數據安全、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大規模GPU并行化平臺等方面,英國服務器 俄羅斯主機,百度“大數據引擎”具有先進性和安全性。
現在的百度從大數據出發,在2012年余凱先生(已離職)的提議下,成立了深度學習實驗室(IDL),后歷經數位大牛操刀,已經成為了國內AI技術的標桿實驗室,并成為了李彥宏未來藍圖中百度的重要押寶方向。
目前驅動中國人工智能向前發展的領導者中,只有寥寥數人出身于高校和研究機構,絕大部分都來自中國頂尖的科技公司,其中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幾乎包攬了剩下的名額。而在這些人里,百度占據了近一半的名額,說百度撐起了中國人工智能領軍人物的半壁江山并不為過。
可以說若論AI人才儲備,百度就是中國AI中的霸王,對于中國AI而言的百度,最近網上有人戲稱之為“中國AI黃埔軍校”。
這個說法自然有些戲謔,但毫不夸張。
《福布斯》也在今年初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中指出,百度將自我學習、神經元網絡技術融入了核心的搜索業務之中,實現經營方式的創新,也許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百度基于自己的搜索引擎,其數據具有廣而不精的特點,與現有技術相結合,目前被百度拿來盈利,最多的是“鳳巢”系統的精準營銷。
阿里巴巴大數據——電商是其魂,云為其靈
照常理說,BAT中,論大數據,唯獨是談不到阿里的,因為阿里起初的技術基因是最弱的,也不是數據量最大的。但現在若論云計算,偏偏阿里又是最強的。馬云先生和王堅博士的高瞻遠睹,甚至逐漸讓人嗅出了一絲論老練能強于貝佐斯的味道。(日前,Amazon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云服務商,阿里位列第四)。
阿里大數據產品
早在2014年時,馬云就提出了DT(Data technology)時代的概念,只不過當時和更早的20年前一樣,人們不過覺得這個小個子在吹牛罷了。
但這位小個子首富的眼光不可謂不獨到,讓阿里的大數據成了BAT中起步最早的。
不光是大數據始于電商,阿里整個公司都始于電商,電商是阿里大數據之魂。
起初阿里的數據產品名為“量子恒道”(現已更名生意參謀,專為淘寶賣家分析數據使用),可以說阿里對于大數據的認知起點就是始于這個電商數據分析軟件的。從2008年起,阿里就把大數據作為一項基本戰略,這樣的意識完全是阿里在電商領域里嘗到過甜頭。所謂的數據魔方也好,淘寶指數也好,都是始于“量子恒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