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和巧合。7月20日,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正式發布,規劃全面披露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詳細時間表和路線圖;就在同一天,聯想全球創新科技大會(Tech World)上,公司首次對外公布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和戰略。
對于擁有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集團(PC&SD)、移動業務集團(MB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聯想創投集團(LCIG)等四大板塊的聯想集團來說,顯然不會缺席如此劃時代的“智能時代”。正如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所說,聯想要成為這一輪“由AI驅動的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并通過“設備+云”、“基礎設施+云”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的產品和服務,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在筆者看來,楊元慶可謂一語道破了聯想集團在智能時代的核心角色:推動者、賦能者;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云”則是關鍵所在。事實上,在云計算逐漸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包含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新技術,無疑要構建在云的基礎之上。縱觀當下的科技巨頭,從IBM到谷歌,從阿里巴巴到騰訊,幾乎所有將人工智能視為公司重要戰略的公司,都同時在云端發力。
對于聯想集團來說,從數據中心業務發力,構建云服務的能力,進而為客戶的智慧化轉型提供支撐,這樣一個邏輯可謂順理成章,可以稱得上是聯想集團全面轉型人工智能的最佳路徑。
如果說去年企業的關鍵詞是“數字化轉型”,那么今年的關鍵詞無疑就是“智慧化轉型”。自去年人工智能技術再度興起后,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逐漸走出實驗室,進入到企業運營管理、商業創新中來。
尤其是以ABC(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數據,Cloud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則是實現智慧化的運營,這里,數字化是路徑,智慧化則是目標。
智慧化轉型的達成,首先要實現智慧化應用、智慧化平臺、智慧化互聯、智慧化計算,進而塑造企業頂層應用設計、平臺構建、互聯互通以及計算能力的全維度“智慧化”能力。其中,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支撐創新應用,實現業務洞察的強大計算力,這即是智慧計算。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智能時代,在2017聯想ThinkSystem & ThinkAgile發布會暨TechWorld’17商用分會上,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Kirk Skaugen表示,聯想正在通過客戶體驗變革、數據中心變革、聯想自身變革,服務于全球客戶,成為最值得信賴的數據中心合作伙伴,助力客戶創新轉型。與此同時,聯想數據中心集團還戰略性地提出了“ABCD模型”,即人工智能算法(Algorithm)、企業業務需求(Business Need)、智慧型計算力(Computing Power)、數據運用能力(Data)。
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Kirk Skaugen
這樣一個提法既囊括了時下熱門的ABC等新技術,又在這一基礎上融入了“聯想基因”。比如,其中聯想提出的企業業務需求(Business Need)就打破了唯技術論,著重針對企業現有業務與數字化轉型訴求的分析,為企業提供“穩態業務、敏態業務”兼顧的IT咨詢服務,并針對不同行業提供專屬的“雙態IT”行業解決方案。
來自麥肯錫的報告顯示,未來幾年,中國的人工智能應用市場將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長,遠遠超過全球市場20%的復合年增長率。面對如此高的增速,聯想轉型人工智能可謂恰逢其時,而智慧計算作為完成這一轉型的重要支撐,在Kirk Skaugen看來,計算力、數據、算法是推動聯想實現智慧計算的三大要素。
在計算力層面,聯想不僅有面向穩態業務的ThinkSystem產品線,還有面向敏態業務的ThinkAgile產品線;在數據層面,聯想則擁有包括LeoStor的分布式存儲,便于數據的存儲、檢索;在算法層面,聯想則針對不同行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具備不同業務場景特點的AI算法,包括生物識別算法、調度算法、無人倉路徑規劃算法等。
不僅如此,聯想在推動智慧計算上還擁有三大突出優勢,香港網存空間 北京主機,這些優勢有望幫助聯想迅速把握住人工智能的機遇。
首先,聯想可以更好地實現軟硬件之間工作負載的優化。尤其在針對人工智能的應用上,聯想通過應用最新的英特爾CPU,再結合與軟件供應商的合作,聯想ThinkSystem系列服務器已經創下了42項基準測試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