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日頭條上線“微頭條”之后,坊間就一直認為其與微博必有一戰。具有明顯社交屬性的“微頭條”通過信息流內容分發,也實行明星邀請戰略,確實也動了微博的奶酪。
但其中關鍵問題在于,社交化的DNA改造并非是單純的內容分發而已,而是基于社交網絡以及內容的重新定位,內容分發起家的今日頭條要在短時間內補足以上缺陷尚需一定時日。
這基本上是8月10日,微博與今日頭條“開撕”的主要原因,根據微博官方信息披露以及相關媒體報導,第三方新聞平臺(已被證實為今日頭條)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權的情況下直接從微博抓取自媒體賬號的內容,先行暫停了第三方接口,并表示將會依法維權。
8月9日以來,今日頭條作者確實收到了平臺官方的邀請授權開通微博內容源的內測通知。通知顯示,開通此功能后,頭條號平臺將提供技術能力,幫助用戶將微博等平臺發布的內容定期自動發表到今日頭條旗下的社交媒體產品——微頭條上。
根據微博方面聲明,今日頭條此次內測顯然未經微博方面允許,微博相關人士也證實,頭條此舉乃是利用技術手段抓取微博內容信息,同步至微頭條中。
今日頭條是否被冤枉
2017年1月,微博訴脈脈“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戶信息”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終審宣判,法院駁回了脈脈的上訴,維持原判,認定北京淘友天下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淘友天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均為脈脈的經營公司)未經用戶允許和微博平臺授權,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戶信息,非法獲取并使用脈脈注冊用戶手機通訊錄聯系人與微博用戶的對應關系,構成不正當競爭。
脈脈以“用戶授權”為由,讀取用戶的微博好友信息,并與通訊錄數據進行匹配,使未注冊脈脈用戶以其微博頭像出現在其“一度人脈”中。
脈脈認為,其已經得到用戶授權,讀取數據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但根據“經濟日報”報導的司法解釋,作為第三方,開發者通過Open API獲得用戶信息時必須遵循“用戶授權+平臺授權+用戶授權”的原則,即用戶同意平臺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平臺授權第三方獲取信息,用戶再次授權第三方使用信息。
即便是經過用戶授權,在未有平臺授權的前提下,第三方開發者依然無法得到信息授權。
回到此次微博與今日頭條事件中,今日頭條僅獲得用戶的一次授權,未有微博的官方授權讀取微博平臺數據,顯然是理虧的。
大數據對于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已無需多言,如今各大企業也通過各種手段來加大大數據的豐富度,以奪得未來發展先機。
但由于法律規則的相對滯后,以及企業對獲得大數據的急迫性,采用以上非法手段獲得大數據的行為幾乎從未停止,8月7日的《財新周刊》也披露了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做法,如通過短信、爬蟲等等灰色手段獲得第三方數據,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
在脈脈一案中,法院明確要求微博平臺提高對用戶信息的保護力度,“將保護用戶數據信息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
這意味著從倫理上,雖然用戶產生的數據歸本人所有,這確實也成為非法讀取數據慣用解釋,但在法律上,平臺方面是要承擔保護用戶個人數據安全責任的。用戶不具備辨認非法讀取數據的能力,平臺方負責數據授權的安全性。
結合倫理以及法律文件,東莞機房托管 ,在實際操作中,數據安全的新倫理正在誕生,即,用戶雖然是數據的所有者,但數據的使用卻需要取得用戶和平臺的同時許可。
除此,一切解釋是難以站得住腳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數據成為各方爭搶的“香餑餑”,今日頭條也是希望通過讀取微博內容數據來加快“微頭條”的內容建設,但基于以上新倫理邏輯,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抗攻擊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今日頭條作為一家快速成長起來具有明顯“獨角獸”氣質的公司,其采用非法手段讀取數據,在法律和倫理上是無法得到支持的。
希望此案件也能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數據可貴,但要磊落。
會影響今日頭條社交化進程嗎
今日頭條進軍社交已是板上釘釘,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已經通過讀取微博數據,獲得了部分好友數據,也即,通過微博補足社交鏈,我本人今日頭條賬號綁定微博之后,會自動將部分微博社交關系帶入今日頭條中。
根據微博方面聲明,今日頭條此次的目標是自媒體的微博數據,這也是高質量內容產出的主要代表,其意圖很是明顯,打通微博與“微頭條”數據,最快速度獲得高質量內容,以內容來帶動社交DNA改造。
但經此事件之后,今日頭條獲得微博數據已經難以走通,這在事實上也減緩了其整個社交的改造過程。
至于,今日頭條是否可在日后的發展中,逐漸積累內容,重新走向社交大道,這就要看微博是否給今日頭條留足了空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