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小蜜蜂。這個名字,與林元慶將要開啟的創業之路一樣「有趣」。
離開百度的林元慶,有點不一樣了。
如果說之前在百度研究院更多是專注于技術的研發與產品化,那么現在的林元慶則是把一只腳完全浸入了行業里。
「過去 3 個多月里,我拜訪了大概有 32 家傳統行業里的公司,各個行業都有,跟他們深入地聊了一下他們的需求。確切地說,韓國主機 韓國游戲代理,是他們究竟想讓 AI 幫他們做一些什么樣的改變,感觸真的很深。」
借著今天在北大舉行的一場 AI 技術講座,在離開百度將近 3 個月后,林元慶第一次對外公開了自己的創業進展:
新公司的名字叫做 Aibee,已經拜訪了超過 32 家各行業 Top 級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幫行業升級」,未來 2~3 星期將有一大筆天使輪融資到賬。
這家公司究竟要做什么?
Aibee,翻譯過來,就是「AI 小蜜蜂」。
但是林元慶給公司取這個名字最初的理由,有點讓我們哭笑不得:
「本來我們想叫 AI2B……雖然我是一個簡單直接的人,但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是太簡單粗暴了,所以我們就叫 Aibee,就是 AI 小蜜蜂。」
而「小蜜蜂」的另一層含義顯而易見:為行業進行「人工授粉」,幫他們「結出果實,提高產量」。
實際上,在離開百度的這幾個月里,林元慶一直在思考一個看起來很大,但卻不容逃避的問題:
AI 到底會給經濟帶來一個什么樣的影響。
在過去3個月,他帶著這個問題去走訪超過 32 家各個行業的 top 級公司的過程中。每到一家使用AI的公司,他首先問的一個問題,就是AI究竟對他們的主營業務收入產生多大的影響。
而很多時候,他得到了與預想完全不同的答案:
「幾乎每家公司都說AI對他們的業務很重要,都在做AI,但不知道 AI 到底能做什么,只是覺得應該做,大家都在做,就做了。
但究竟要用 AI 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對自己業務有一個質的提升,他們并不清楚。」
教育行業,是林元慶觀察及探訪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行業。
他先后拜訪了 VIPKID、新東方、好未來等知名英語機構,與他們的 CEO 或 CTO 進行了深入溝通,發現他們都在招人,都在計劃用 AI 技術對自身業務進行「改造」,但對于「怎么改」,以及「AI 真的能否能解決自己迫切需求」都存在很大的顧慮。
林元慶用 VIPKID 舉了個例子,這家已經成長為「超級獨角獸」的 1 對 1 網上英語教育平臺,其實最想利用技術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也就是說,為每一個學生,匹配一個最合適的英語外教老師。但目前,這基本上是無法做到的。
「你可以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個家長帶著孩子進來,跟學校說『我想要一個 20 多歲,白人女老師』,然后平臺拿出了 8、9 份符合條件的資料,最后家長和孩子可能還是只會選個順眼的。」林元慶描繪了一個英語教育機構可能經常遇到的狀況,
「這個時候用 AI 會怎么樣?如果 AI技術能很好地分析出這個學生是什么樣的特性,然后把分析結果拿去匹配老師,那么這家機構就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質量肯定能獲得很大的提升,家長也會覺得自己的錢花得值。」
其中,「分析」與「匹配」,就是林元慶的團隊要做的事情。
林元慶認為,說的高大上一些,Aibee 就是做『給企業賦能』的事情;說的不好聽一些,其實也可以把他們當成一家「外包公司」。
「我并不反感叫我們外包公司,但你可以是一家賺十幾萬的外包公司,也可以是一家賺幾千萬的外包公司。」
林元慶還幽默地表示,自己已經成為了公司最大的BD:
「我不在乎被稱呼什么,我在乎的是自己是否戳中了公司最痛的痛點,是否能給這個行業帶來億級以上的產業升級。」
「與眾不同」的業務模式
不過,即便與市面上很多其他技術廠商同樣做 2B 的生意,但用林元慶的話來說,東亞服務器 臺灣服務器,「他們的業務模式也是 total different(完全不一樣的)」:
絕對不是圍繞「單點技術」來做項目,而是會根據行業痛點,將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多重技術進行全方位融合
一定不會為一家公司做定制化的方案,不是 AI to Company(公司),而是 AI to Industry(產業)。
「當下很多項目的創立,都是單點技術的創立」,林元慶認為,當下 AI 公司的技術都做的很垂直,
「譬如我會做人臉識別,我就去開個人臉識別的公司;我會做語音識別,我去開個語音識別的公司,我會做 NLP,我去開個做多輪交互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