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太火了,火到一則很小的消息可能都會影響一家公司的命運。這次的主角是科大訊飛,據說2億元的生意被百度撬走。當然,科大訊飛從上到下很快進行了辟謠。
2億元,數目不小,但在科技行業算不得大生意,尤其對于百度,對于比百度創業還早的科大訊飛。但2億元挖墻腳所隱藏的寓意,細思極恐。
科大訊飛是一家成功的人工智能公司,在科技行業還沒有廣泛認識到重要性的時候,美國服務器租用 美國站群服務器,早早就押注語音智能化。并且在互聯網大潮中,這家更像傳統B2B軟件的企業快速掉頭,在互聯網維度開拓了新的天空。
這其實很難,轉型是所有老牌公司的痛苦。看看2010年3Q大戰的騰訊、2012年淘寶圍城的阿里、2015年貼吧風波的百度,就知道軟件公司科大訊飛會更難。
從整個科技行業看,類似成功的企業也不過金山、高德等寥寥數家,它們經歷過賣軟件拷貝的銷售公司的輝煌,又變身“在線為王”的互聯網企業。而相對失敗或者格局依舊狹小的企業更多,比如瑞星、四維圖新、金蝶……
前不久,官方甄選了四家人工智能國家級開放平臺,除了BAT就是科大訊飛。這是對后者能力的最好詮釋,但同時也點明了危機:AI市場會不會被BAT強力蠶食甚至吞并。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回應:人工智能空間廣闊,完全容納得下千帆競發的產業生態。
這話沒錯,因為在其他科技領域也是如此,電商、搜索甚至社交,都有很多企業活著。
只不過“二八”法則也是事實,市場絕大多數收益會被第一第二名攫取,在科技領域,尤其是非硬件市場,就是BAT.
所以,目前在語音人工智能“遙遙領先”的科大訊飛,風險不小。語音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應用場景之一,是BAT均不會放棄的主戰場。在資本風暴的席卷下,低調務實不再是這個領域的主旋律,畢竟人工智能最后比拼的仍然是用戶習慣。
相對而言,科大訊飛的優勢在于經驗積累和技術儲備,短板則是資源和用戶。殘酷的是,經驗積累往往在決戰中不那么重要,假以時日后來者也容易獲得。
最關鍵的技術儲備,本質是人才,因為人才能創造專利、技術和謀略。但這一點,行業黑洞效應屢試不爽,BAT就是最后那個最吸引人才的地方。
當然,逃出生天的機會不是沒有,在于與巨頭的差異化運作。從短短的中國互聯網歷史看,BAT逐漸走向平臺屬性,人工智能追逐的也是底層架構和平臺思維。舉例來說,BAT是開商場的,但里面賣貨的還是第三方店鋪。
從這個維度來講,科大訊飛在商務策略上和BAT直接對沖。就像開篇所提到的,手機廠商完全有可能把語音人工智能接口從甲換成乙,2億元的損失只是開始。
市場競爭是必然趨勢,悲情戲碼決定不了命運,巨頭夾縫的創業者值得被尊重,但不需要被憐憫。人工智能競賽是長跑,美國網站空間 香港網頁寄存,但也不是華山一條道,科大訊飛有反擊不正當競爭的權利,最好還能夯實PK的資本,走向合縱連橫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