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尤其是窄帶物聯網的發展,很多“智慧城市”的應用開始顯現,諸如智能路燈、智能井蓋、智能抄表等應用已經在部分城市普及落地。
但是在實際洽談“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是否會感覺沒有完整的物聯網“產品體系”呢?是否總感覺抓不到政府管理的痛點呢?本文試圖對“智慧城市”所包含的解決方案進行四大類的分類梳理。
一、痛點:正在生病的超級城市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的城市化進程都在加快,我國更是規劃了4個全球城市和11個國家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超大型城市對于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城市化的進程對城市經濟、資源利用、生活質量、時間成本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隨著城鎮化以及人口不斷增加,超級城市的病癥日益凸顯,急需有效的治理手段。
一是人口挑戰。截止2016年,我國城市人口已達到7.33億,超過了總人口數的50%,其中全世界十大千萬級以上人口的城市,我國就占據了七席,龐大的人口,如何和諧共生在一個城市群中,他們的就業、娛樂、生活等方面的基礎需要如何得到有效滿足,都是帶給城市管理的一個巨大挑戰。
二是交通挑戰。大城市高峰期的交通狀況令人苦不堪言,北上廣平均通勤距離在15km以上,北京的平均上班時間更是達到了53分鐘之長。除了粗暴的限行限號以外,有沒有更加科學規劃交通的方法呢。
三是城市廢棄物挑戰。我國城市廢棄物快速增長,數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人民日報》曾報道北京的日產垃圾1.84萬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長度接近50公里,能夠排滿三環路一圈。
上海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2萬噸,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而這還只是增量,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經超過80億噸。
更加要命的是,垃圾處理技術缺乏。我國近70%的垃圾的處理方式是填埋,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四是污染挑戰。城市空氣污染成為城市居民健康的頭號威脅。據WHO統計,云主機租用,全球空氣污染指數從2008年到2013年已經提高了8%,全球只有12%的人口生活在空氣質量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的城市
據耶魯大學統計,中國的空氣質量排名位居全球倒數第二,絕大部分地區PM2.5值超標。綠色GDP也被納入了各級政府的考核標準,能否用物聯網技術幫助城市應對污染挑戰呢。
五是公共資源挑戰。十九大報告里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大城市中不平衡的公共資源分配已經造成了公眾在教育、醫療、服務、出行等方面的極大的不滿意感。如何借助信息化平臺,讓公共資源能夠更快捷、公平的分配到每一個普通居民手中,對城市治理也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二、“智慧城市”順應時代而生
正是在超級城市生病的大背景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智慧城市出現了,其在全球范圍的部署給各城市帶來了實際的效益,包括GDP增長,失業率降低,生活質量以及安全健康提升。這使得城市管理者能夠實現科學決策,精細管理,快速響應,并提升城市競爭力。
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已成立277個智慧城市和3個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同時,全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7%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500多個城市已提出智慧城市發展計劃或在建智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創建總數的一半以上。
然而,盡管申報積極,但當今大多的“智慧”城市并沒有達到目標要求。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城市,應該具備四大功能,八大領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與一體化,更好的相互融合協作,實現價值最大化。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將超級智慧城市的功能一一講述下。
三、“智慧城市”的五大特征
一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智慧城市”應該構建起智慧的民生服務體系,實現醫療健康、就業、公共安全、教育等智慧民生服務信息的數據開放、共享與融合,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給與市民公平、平等使用公共資源的機會。
二是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智慧城市”應該更好的發揮信息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技術推動城市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構建統一的城市數據平臺。
三是發展綠色經濟。“智慧城市”應該幫助構建可持續的綠色生態發展體系,實現環境保護、能源管理等領域與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