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28日,由中國疾控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云研究所、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慢性病防控信息技術委員會承辦、CloudBest和大健康派協辦的"第四屆中國慢性病與信息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
4月28日,“健康智能終端發展與應用”分論壇正式召開,蘇州市衛計委規劃信息處處長孟華在現場進行《智慧健康,助力蘇州健康市民531行動計劃》精彩分享。
演講內容如下:
孟華:謝謝大會的主辦方,讓我有幸在這邊跟各位專家和領導來分享一下蘇州在智慧健康方面具體落地的實踐內容。
剛才幾位講者都是從研究的方面來講,如何來做大健康,慢病管理,我從具體的信息化項目和規劃來講,我們蘇州是怎么來落實的。
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三部分內容,蘇州市位于中國的長三角地區,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城市,它是江蘇省底下的一個地級市,我們整個城市下屬4個市和6個區,人口總數,常住人口1068萬,實有人口1400萬,其中有700萬是流動人口,人均期望壽命在2017年底的統計數據是83.04歲。大家可以看到,像在我們蘇州這么一個城市,一個是老齡化,第二個是流動人口多,我們整個城市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的任務還是比較重的,特別是慢病管理、計劃免疫和婦幼管理等等,我們整個信息化作為業務的支撐,這兩年也在探索一些方向。這是我們國家衛生健康和改革的發展方向,目標是健康中國和全民健康,要解決衛生和健康資源不均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的要求,整個醫改的路徑也是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我們整個蘇州市衛計委在衛生健康努力方面,努力將蘇州建成為健康中國的典范城市,滿足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疾病要急、慢病要準的訴求。我們整個策略從三方面進行保障,在服務體系保障中除了我們要新建我們的疾控中心、我們的婦幼保健醫院、腫瘤專科院,我們在人才學科和健康保障方面在“十三五”期間有100億的投入,整個政府對衛生健康的支撐還是像臟重視的。所以我今天從疾病要急和慢病要準兩個方面來講進我們信息化的規劃和構建體系。
什么是531呢?很多專家和來賓看到這個題目以后就會問我,在2016年和2017年我們的衛生公報里面分析了我們全市居民前十位的死亡病因及比重,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內分泌占了前幾位,我們為領導提出了531行動,我介紹一下健康市民531行動計劃。
隨著醫改的轉變,我們在信息化方面也有了明確思路的轉變,我們整個蘇州市區域衛生平臺通過了國家互聯互通四甲成熟度測評,通過兩年的時間建成了蘇州市級涵蓋4個縣、6個區的公共衛生平臺,基于這兩個平臺,我們打通了所有社區機構、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和居民健康檔案。在這個基礎上,2016年隨著剛才講的醫改方向的轉變,我們又構建了整個信息化的架構,大家可以看到,從區域疾病的救治體系和區域慢病的防控體系兩個入手,我們這個信息化立項的出發點在進行轉變,原來是以技術為主建區位平臺和工位平臺,現在是以業務總線入手進行業務總線的梳理,再對接數據總線,從業務標準進行數據標準,重建業務系統完成數據采集,從專科數據平臺提供數據服務,在這里面講到為什么轉變這個思路。
在2015年到2016年兩年當中,建工位平臺的過程當中也進行了大數據的比對,原來我們的慢病和社區機構、醫療機構通過急報系統來報病了,我們打通了慢病報病的系統,在醫生的工作站里面出了一個診斷一定出一份實時報告給工位平臺,同時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診療和開藥處方,這個規定動作下來以后,我們進行了一個大數據的比對,原來通過我們這種直報系統進行人工、手工填報的,數據的填報完整性和準確性跟我們建了信息系統采用數據采集方式進行信息直報的,直報率和準確率20%,我們提供到90%,同時在整個業務過程當中沒有影響臨床醫生和社區醫生,他在診療行為過程中的診療。所以我們通過這個比對,在后面的信息化項目設計當中,我們明確了這個數據的來源直報肯定準確性、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這里面以一個胸痛為了,2016年健康市民531開始以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這兩個,沒有信息系統之前采用系統直報的,國家胸痛中心,整個醫生在完成一份病歷,他需要花一個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才能完成一份病人的病歷錄入,做完胸痛救治中心信息化建設以后,一個是規范化業務流程,同時在數據上報當中統計了一下數據,整個對接跟急診系統,對接完了以后胸痛病歷實時上報,基本上只有20%到30%是需要上報,15到30分鐘可以完成一份病歷的上報。我們還是強調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一個是規范業務流程,同時也要減少我們臨床醫務人員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未來到我蘇州市衛計委五大中心平臺上的數據是要完整的數據、準確的數據,在兩個區域疾病救治和防治體系這幾個病種信息化的設計構建當中,更多的采用了數據集成,第二個是采用了標準化、智能化設備的接入,這樣規范了數據的準確性,同時也增加了上報的完成率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