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軍用AI和主動攻擊型武器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很多AI研究者聯名反對這項技術的軍事化。
但令人無奈的是,AI的很多特征確實能夠與極端復雜環境相結合,類似技術很難在民用市場找到落腳點,軍用AI也就順理成章作為了技術加持的方向。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軍用AI容易引發普遍恐慌,那么切換到警用會不會好很多?
用AI來加持公共安全,提升警方的工作效率,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
當然,我們距離影片《機器戰警》中描繪的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我們平時很少關心的警用技術世界里,AI從未缺席,甚至很多技術非常前沿,有點科幻味道的技術已經投身到了實戰中。
就像眾多AI應用領域一樣,在AI+公共安全的旅程上,爭議和焦慮感也是必不可少的話題。今天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警用AI的發展方向、層次和背后引起的爭論。
在很多警匪片中,我們經常會分不清臥底和警察。說不定未來某一天,我們也會分不清執法的是真人警察還是AI警察。想想也是蠻有意思的。
工利其器:從警具開始的AI進化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AI警察也不可能馬上取代人類。在現實世界里,AI的首要任務是升級警察叔叔手里的警具,讓他們不用那么辛苦。
美國電影中,警察用發射帶電飛鏢的泰瑟槍制服嫌犯(有時候是主角)的畫面可謂深入人心。而泰瑟槍的制造商Axon如今已經開始了全面的AI化轉型。比如他們就把AI技術用到了執法記錄儀中。
已經被美國多地警方裝配的AI執法記錄儀,可以通過攝像頭背后的算法識別和分類功能,來對執法信息進行全自動編輯和存檔。這個功能原理等同于我們手機中的圖片識別,但要建立在海量數據庫和針對警用信息的強化機器學習基礎上。有了這個能力,執法警員就不必再對拍攝的資料進行大量剪輯、歸檔,從而節省工作時間。
依靠警用設備起家的Axon,如今已經將企業目標全面設定為AI。他們希望通過AI帶來的識別、判斷和主動分析能力,來取代警察所有的文書和資料編輯工作。
假如你覺得只是取代文書工作不太給力,那當然還有更強悍的。比如用AI來配合審訊。
日立和麻省理工合作推出過一個AI攝像頭解決方案,可以精準識別出被拍攝人的心跳、脈搏等數據。這項技術的一個應用場景就是在審訊時,監控嫌疑人的生理狀況和臉色變化等,并得出嫌疑人可能說謊或者精神高度緊張等結論。其實就相當于是一個AI測謊機。
這項技術的價值在于它并沒有收集太多嫌疑人資料,而是將一個審訊員察言觀色的能力集成到了AI上,為審訊提供輔助。當然了,目前這類技術才剛剛開始出現。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市場——警車。就在不久之前,美國媒體披露福特申請了一項新的自動駕駛警車專利。根據相關信息,福特的新警車不僅能夠自動駕駛,還可以通過車載攝像頭和傳感器發現街上其他車輛的違規信息,同時它還能連接到公共攝像頭等設備,域名注冊,組成立體化的車輛自動執法體系。
根據專利信息,這種警車可以在不用人類介入的情況下自己開出罰單,甚至還能根據事態來主動追蹤甚至跟蹤嫌疑車輛。
你的違章罰單竟然是一輛警車給開出來的,這聽起來夠神的吧?然而福特只是自動駕駛警車眾多玩家中的一個而已,隨著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中,警車市場恐怕也會成為老牌車廠和新造車公司的必爭之地。
我是城市的眼睛和耳朵:攝像頭背后的超級AI警察
以上說的那些AI,放在警匪片里顯然都是配角。但是演主角的心是每個人都有的,AI大概也不例外。
如果AI能夠為我們做一些人類警察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它們當然也就順勢上位了。比如說,同時看完城市中無數個攝像頭的拍攝數據。在城市攝像頭網絡與公眾安全這幕大戲中,AI已經準備作為一名“超級警察”粉墨登場。
城市攝像頭背后的AI,第一個任務當然是從人海中找出逃犯。記得當年抓周克華的時候,警方出動了大量警員日夜不停的看監控,假如AI能夠快速完成這項工作,那當然是一大善舉。
以今天人臉識別技術的完成度來看,近距離認出逃犯并不難。難點是要在城市攝像頭拍攝到的人山人海中精準識別出某個人臉數據。比如歐洲一個叫做Indect的攝像頭+人臉定位項目,就號稱能在足球場定位觀眾席里的嫌犯。用攝像頭+人臉識別抓捕逃犯的技術在中國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很多機器視覺公司提供類似的算法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