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科技圈最受寵的技術,在2018年依舊瀟灑。從各國政府到資本巨鱷,各行各業都一以貫之地對其報以熱情擁抱。
在這個AI技術滿天飛的時代,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的產品也紛紛加上人工智能前綴。從AI應用落地方面來看,語音無疑是最先產品化落地的產品,智能音箱的出現更是引發國內外市場極大關注,除大量互聯網企業之外,眾多初創型企業在看到商機之后也紛紛發力。
用聲音打開AI世界大門,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智能音響泛濫
2014年11月,亞馬遜的Echo音箱對外公布,2015年6月自開始公開售賣,資料顯示當年銷量約250萬臺,累計銷售近3000萬臺;2016年11月,谷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能音箱,銷售成績亦不俗;今年2月,蘋果HomePod智能音箱上市,并成功拿下了美國3%的市場份額。
隨著語音技術的成熟以及受國外智能音箱發展的影響,國內也吹起智能音箱東風,在2017年經歷“百箱大戰”之后,2018年更是迎來了第二春。
截止到目前,在智能音響這個局中BAT均已到場。阿里和小米在2017年分別推出了“天貓精靈”和“小愛同學”;2018年3月,百度進一步推出帶屏智能音箱“小度在家”,“低價圈粉”策略讓其萬臺設備售罄;2018年4月20日,騰訊緩步入局,智能音箱“騰訊聽聽”正式上市,當日銷量突破兩萬臺。
如今,智能音箱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品發布。但不得不說的是,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目前智能音箱的產品設計發展趨于同質化,各家產品幾乎沒有太多特色,大同小異。
此外,從技術上來說,依賴于語音識別技術智能音箱還處于初級階段,相對于國外,我國在于AI智能語音助理上的發展水平暫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雖然國內有如科大訊飛、思必馳等公司具備語音識別功能的廠商,但是智能音箱廠商還沒有這個優勢,也還沒有整合資源的能力。此外,智能音箱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有待進一步發展,國內智能音箱的自我學習主要是依托于數據庫,人工進行指令化操作,不是自主學習,可以說,有的“智能音箱”本質上只是個音箱并不智能。而國外的諸如亞馬遜Alexa智能音箱,其數據庫是不斷通過自我學習來進行補充的。
從整體來看,盡管智能音箱的發展受到技術阻礙,但仍應該保持樂觀態度,畢竟從產品推出即售罄的情形來看,消費者的熱情和期待是有的。如今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這一領域,未來將如何發展,是銷聲匿跡還是進而推動智能家居的發展,是風口還是風險等等問題均有待時間商榷。
【中國IDC圈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