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全球頂級機器視覺專家,是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微軟12常委之一,是微軟公司華人最高職位者。所有接觸過沈向洋的人,對他的評價是智商、情商“雙高”,有一種舉重若輕氣度。通常管研發的人身上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而管產品的人則需要更“現實主義”,沈向洋既管研發又管產品,他執掌微軟的全球研究院和AI產品線,把“理想和現實”都平衡得很好。
不久前因微軟對話機器人“小冰第六代”發布以及國際著名數學家邱成桐赴微軟亞洲研究院授課而來到北京的沈向洋,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中國電子報》記者的采訪。關于AI的最新進展以及微軟的未來,他透露了許多信息。
中美AI落地有差異
人工智能分為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最近這幾年感知智能方面進步非常大,但是在認知智能方面進展非常小。所以很多人擔憂的AI超越人類的事,沈向洋并不擔心,因為AI還遠遠沒有達到能跨越人類智能的高度。
談及AI技術發展,沈向洋表示,中美兩國AI走過的技術路線非常像 ,得益于互聯網和開源,科技的發展變得更互通,技術發展很快,剩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將技術落地。但是在如何將AI產品化、商業化,中美在實現路徑上有很大差別。他表示,中國有很多AI獨角獸公司做得不錯,尤其是在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安防等方面,比如曠世、商湯等公司,這些公司找到了真實需求場景,發展非常快,而且已經開始走向海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有滾雪球效應,做得越早、越早占領,機會就越多,而且能夠很快做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很多美國人也擔憂,中國在AI某些領域的快速發展,會不會對美國形成沖擊,不過現在下結論還早,大家都還在觀察中。”他說。
沈向洋透露,最近美國在AI上有兩個比較大進展。一是在可信賴的AI上,稱之為“private AI‘’,目前美國在能利用隱私數據進行人工智能研究有了比較大的進展,這是非常厲害的地方,如果不能解決數據加密和隱私保護的問題,大家都不愿意將數據拿出來,而如果沒有數據的支撐,就無法加速AI發展。一個技術要想深刻參與和推動人類進步,一定會從生產力影響到生產關系和資源配置。不久前沈向洋聯合微軟公司法律副總裁撰寫《未來計算》一書,就談及了人工智能與發展將面臨的種種社會倫理挑戰,因為在沈向洋看來,所有的技術要想深刻影響社會一定會體現在法律、法規上。另一個進展是可解釋的AI。過去的AI只能是給出結果,不能告知原因,美國站群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比如一個患者得了癌癥4期,AI可以判斷出是癌癥4期無法解釋是為什么,現在很多人工智能能夠解釋原因,而且在解釋和解析上比很多醫生做得更好。
全球AI一東一西格局已定
沈向洋談及了目前全球創新趨勢的變化。一直以來,全球大的IT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所采取的模式,通常是選一個用戶數量龐大、商業價值高的市場作為主戰場,圍繞這個市場進行技術研發、產品定義。微軟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還主要采取這樣的模式,以美國為主戰場,大部分的產品在美國定義,然后移植到歐洲,這兩個市場文化相對比較接近,再然后是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市場。
但是現在出現了新的變化。沈向洋表示,大家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市場與其他市場不一樣,比如人工智能應用,在美國做好之后三五年再落地中國將變得越來越難以實施,因為中國市場創新能力越來越強、產品落地能力非常強。現在全球大IT公司,每做一個產品需要考慮中國情況、中國用戶的體驗,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用戶的規模龐大,還因為這里的創新公司在做很多原創的技術與服務。
競爭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未來全球AI的格局,會有兩個巨頭,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
公司大了最難決定是不做什么
目前微軟將人工智能、云計算、量子計算、AR/VR列為未來方向,云計算是微軟目前增長最好業務線,人工智能也比較好理解,將人工智能注入微軟所有的產品線能夠帶來更智能的產品與服務,獲得更高價值,但量子計算和AR/VR似乎還遙遙無期,看不到短期變現的機會。微軟將未來押寶在這些機會上,究竟怎么想?
沈向洋表示,對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方向,投資未來,并找到自己落腳的商業模式。微軟的規劃分當下、近期、遠期,未來5年、10年規劃清晰。現在很熱的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語音識別,而事實上在20、30年前微軟就開始進行這些方面的研究。沈向洋加入微軟是22年前,那時他就做計算機視覺研究,而這些計算機視覺的研究成果在微軟的體感游戲Kinect以及Hololens等產品里都發揮了作用。微軟15年前開始研究量子計算。“老實說,其實關于量子計算的應用,除了加密其他應用究竟在哪里,大家現在還不清楚,但是未來的若干年后它一定會帶來產業的顛覆。這個我一點都不擔心,就像50年前計算機出來,大家也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一樣,誰也沒有想到計算機演變到出如此多形態,能做這么多事情。”沈向洋強調,未來一定是“無處不在的計算和無所不在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