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在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布了《中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此報告為我國找準大數據行業發展重點、優化行業發展環境、調整行業管理體制機制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態勢一:全國大數據發展逐步形成了以8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引領,京津冀區域、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四個集聚區域發展的格局。其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所在區域的大數據發展總指數在全國大數據發展總指數的占比高達42%。
態勢二:由于各地區發展基礎和起步時間不同,全國各省市大數據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排名首位的為廣東省,指數為74.51,排名的末尾為西藏藏族自治區,指數僅為7.32。
態勢三:分區域角度看,東部地區大數據發展水平最高,是大數據發展的前沿地帶,占據全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前10的前6個席位;西部地區緊隨其后,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發展勢頭迅猛,躋身全國排名前10;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大數據發展相對滯后,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總指數中的占比分別為18%和7%。
態勢一:我國各地方大數據發展潛力不斷向好,各省市平均指數達到6.10,17個省市的發展潛力指數達到平均值以上,占比54.8%%。廣東以11.21的指數位列榜首,上海、貴州、北京、重慶等省市發展潛力分別位列第2至第5名,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在組織與政策保障、專項資金支持、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大數據綜合實驗區建設、產業基礎、人才培養等方面均有較為突出的表現與成就。
態勢二: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發達地區,在大數據發展潛力上所占據的比較優勢相對于經濟稍欠發達地區來說并不凸顯,云主機,貴州、重慶、安徽等中西部省市發展環境明顯優化,尤其是貴州、重慶兩省市分別占據了排名的三、五名位置。
態勢三:從分項指標分析,加快組織建設與政策保障已經成為了各省市推動大數據發展的共同選擇,中西部地區對這方面的重視尤為明顯,貴州、山西、重慶躋身全國前5;資金投入方面,貴州、廣東、上海、天津等11省市在全國領先一步;信息化發展方面,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天津、重慶、四川、湖北等10個省市優勢明顯;八大綜合試驗區建設不斷推進;產業基礎方面,排名前五的省市無一例外來自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才培養方面,除了河南、北京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外,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大數據人才培養情況差距不大,整體呈現了較高的水平。
態勢一:隨著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大數據產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價值和影響得到廣泛認可,各省市紛紛搶抓大數據產業發展機遇。全國各省市大數據產業平均指數達到8.30,其中12個省市指數高于平均指數,占比達到39%。
態勢二: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重慶等省市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有較為突出的引領示范作用,其中北京以26.50的指數位居榜首。
態勢三: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態勢進一步凸顯,集聚效應不斷深化,來自八大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得分已經占到了全國的45.62%,引領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態勢逐步顯現。
態勢四:從分項指標看,廣東、江蘇、北京、山東、浙江、上海、福建、四川、遼寧、陜西、湖北、重慶、天津等13個省市的產業規模指數高于平均值,總值高達599.41,占比全國為89.56%;北京、上海、重慶、浙江、廣東、江蘇等省市產業競爭力優勢明顯,其中北京以93指數位列第一,上海、重慶緊隨其后,分別取得第2和第3的排名;企業數量和企業競爭力方面,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東部沿海優勢明顯。
態勢一:發達省市引領全國大數據應用發展,廣東省以大數據應用指數20.62高居榜首;北京、浙江、上海、江蘇等省市受經濟基礎較好,政府重視政務、民生大數據應用以及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因素影響,位列第一梯隊。排名前10的省市的大數據應用總指數達162.48,占全國的比重超過45.5%,體現出較強的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