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1956年起,人工智能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目前,AI的目的是讓計算機像人一樣思考。
那么,當AI學會思考之后,它們將會帶給人類什么呢?它們將會怎樣影響未來世界?
01 人工智能的影響
AI的實現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用傳統程序使系統呈現智能,不考慮該方法與人類的方法是否一致,稱為工程學方法(Engineering Approach),它在文字識別、下棋等領域內取得了很大進展。
另一種方式是模擬法(Modeling Approach),它不僅看效果,還要求實現方法和人類的方法相類似。遺傳算法(Generic Algorithm,GA)和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屬于模擬法。
遺傳算法模擬人類的遺傳和進化機制,人工神經網絡模擬人類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方式。為了得到相同的智能,兩種方式都可使用。
工程學方法需要詳細的程序邏輯,對于簡單的AI很方便。對于發展系統來說,其邏輯會很復雜,很煩瑣,很容易出錯。使用模擬法,編程者要設計一個智能系統進行控制。起初系統什么也不懂,但它能學習,漸漸適應環境,應付各種復雜情況。該系統會犯錯,但它會吸取教訓,下一次運行時會改正,不會一直錯下去。對于復雜的應用,模擬法比工程學方法更有效。
AI與人類思維有著本質區別:AI是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過程,人類思維是生理和心理過程;AI不具備社會性;AI沒有人類意識特有的能動的創造力;兩者總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功能在后;AI按人類預定的程序而定,人類意識常常是隨機和無法預定的。 無論前景如何,AI革命已經起步。支撐AI革命的是AI算法,這些算法為AI提供了核心動力。目前,相關算法已應用在很多領域中,為人類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最能代表AI的是計算機自創算法。例如,在計算機得到了直升機控制數據后,它會利用深度學習找出讓直升機倒飛的算法。未來的深度學習等AI算法能幫助人類尋找愛人、識別聲音。
AI將往何處去?和人類的發展相比,計算機及AI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從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到今天計算機無所不在,并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變革的過程僅用了60年。
AlphaGo擊敗韓國圍棋國手李世石,證明了AI在圍棋上超過了人類。無法想象,AI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有人認為AI在2045年會超過人類。有人憂心忡忡,他們認為一旦AI超越了人類智能,就會對人類構成威脅,而當它們與人類的目標不一致的時候,后果將無法想象。
AI的威脅還包括:一些人可能會失業、武器的殺傷力越來越強、人類對機器的依賴及個人隱私越發不能保證。很多專家認為AI有很多好處。AI能在醫療、環保等方面做出貢獻。 歷史上的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恐慌。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到電力的出現引起了一系列的恐慌和社會變革。AI一出現就引起了恐慌。
1958年,第一個神經網絡系統出現后,有報紙就稱機器在不久后會有自己的意識。現在的AI研究已經不再局限于學術界了,很多大企業紛紛參與其中,并從中獲利。盡管如此,AI也還只是能夠識別物體和理解特定的語言。它們離擁有智慧還很遙遠。
有人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來描述當前的AI:今天的AI就像在一個大霧天,在一條有一面墻擋著的公路上開車。我們只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但看不見未來的墻,只是快樂地往前走,直到燃料耗盡。
2015年1月,MIT物理學家馬克斯·特格馬克(Max Tegmark)召集了第一屆討論AI威脅的會議。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AI何時能超過人類。有專家們認為需要數百年,也有人認為會很快實現。特格馬克給出的中間答案是40年。他指出,AI不需要本身是邪惡的才會對人類構成威脅。 特格馬克說,現在討論AI的威脅或許為時過早。但這和原子彈的研究相似,科學家一開始都沒想過它對世界的影響,也沒有提前采取措施。如果提前想到它可能的威脅,現在的世界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
有人認為,AI的威脅很遙遠,能夠威脅到人類生存的AI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之中。AI的行為受人類設計的控制,無論未來怎樣,都是人類的創造,因此能夠控制。 AI對人類的影響包括對一些職業的沖擊。相比于20世紀90年代,波音公司的雇員減少了1/3,生產效率提高了20%。 從2000~2015年,美國有500萬個工作被機器取代。AI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堪比蒸汽機。以通用汽車的一家工廠為例,在經歷了汽車的巔峰時代后,該工廠走向沒落,大量工人失業。特斯拉收購了該工廠,并迅速將其變成了自動化工廠。有1000臺工業機器人在工作。特斯拉的生產效率為每周1000輛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