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相關企業的注冊信息、資質備案、媒體報道、社會評價等信息,這是工商局監管企業時喜聞樂見的事。如今,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的發展,這樣的效果想要實現并不是難事。
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美食城的一家火鍋店里面,就張貼著這樣一張二維碼,消費者一掃描,就可以查看這家企業的政府監管信息及社會評價等情況,從而了解該企業過往的信用狀況,進而評估是否在這家店消費。這樣的創舉來自于貴州綠盾征信大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綠盾征信”)。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已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沖擊,征信行業同樣如此,互聯網+征信,已成為征信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單一信息向多維度征信趨勢發展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征信一詞最早源于《左傳•昭公八年》。其意為君子說出的話,誠信而有證據的話,怨恨不滿就會遠離他的身邊,強調了誠信、證據的重要性。
1932年,我國第一家征信機構“中華征信所”成立,標志著我國征信行業的開始,但由于經濟體制問題,我國征信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第一家信用評級公司——上海遠東資信評級有限公司開始,才得到真正發展。
而以滿足商業往來中的資金需求、企業債券發行管理的需要,我國征信業的發展起步開始就大多以財務、信貸等金融數據為考量標準,因而也奠定了我國征信業以信貸數據為基礎的特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商業主體聯系的加強,信用經濟范圍正不斷擴張。這樣的擴張不僅體現為征信信息應用場景的增多,還體現在征信信息范圍的擴大,以往單一的征信信息已不能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企業備案信息、企業運營信息、政府監管情況、媒體評價等多維信息也將成為評價企業信用狀況的標準之一。
而以企業注冊信息、企業運營信息、政府監管信息、媒體評價信息,社會評價信息等多維信息作為企業征信信息的來源,則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支持。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擴展了信息傳播渠道,增加了信息采集來源,企業的大量信息可通過網絡、電子郵件、媒體報道等渠道獲得,降低了企業采集信息的難度和成本;另一方面,數據技術的發展則幫助征信機構對海量、多樣的數據進行分析,開發出更具含量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市場主體對企業征信多層次、全方位、專業化的需求;而科技的發展則讓這些價值信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征信信息的呈現方式更為豐富。
△綠盾征信系統曾被貴州新聞聯播報道
“通過將公司基本的注冊信息、行政監管、行業評價、知識產權、媒體評價等每條信息進行搜集和分析,將每家企業信息可視化之后,就可以為每個企業做一個伴隨它一生的電子征信檔案。”正如貴州綠盾征信大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先國所說,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企業信息數據化給企業建立了電子征信檔案,便于企業有效管理自身的信用信息,積累信用財富,打造大數據時代的“信用身份證”。
而這樣的信息管理不僅能幫助企業建設品牌影響力,也能給企業在招投標、商務合作等商業行為中獲得更大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通過企業電子征信檔案的可視化,還可以給消費者提供一個了解企業征信狀況的窗口,為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帶來參考。而這樣的可視化對于政府打造誠信市場同樣效果顯著。
“因為這些信息是數據化的,我們可以把這個數據接口提供給政府,這些數據就可以協助政府監管市場,這對政府決策中要扶持哪些市場主體、重點監管哪些企業可以提供參考。”白先國向記者說道。
△貴州綠盾征信實施的貴陽國家高新區美食城“誠信經營·放心消費”活動
用信環境尚未形成 信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站群服務器,社會信用基礎性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基本建成,信用監管體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務市場體系比較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全面發揮作用。